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品牌与消费者“交朋友”:以平等真诚对话,筑信任共赢之桥

   时间:2025-09-24 03:45:2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西贝事件引发的品牌信任危机虽以道歉收场,但线下客流减少与品牌声誉受损的后果,仍需漫长修复期。这一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公关应对问题,更折射出部分品牌长期存在的沟通困境——习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消费者,无论是强行定义预制菜标准,还是用“顾客虐我千百遍”的戏谑话术自嘲,本质上都是“爹味”沟通的体现。

这种沟通模式并非孤例。许多品牌虽宣称“懂用户”,却未真正理解年轻群体的核心需求;部分品牌沉迷于“传承”“匠心”等情怀叙事,忽视用户真实体验;更有品牌刻意堆砌专业术语,维持“高大上”形象,无形中拉远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西贝事件后,多家餐饮企业紧急开启后厨直播,主动公开烹饪过程,这种行业集体“补课”现象,恰恰印证了沟通方式变革的迫切性。

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平等”沟通,是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传统供需关系中,品牌掌握产品、成本、工艺等核心信息,而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只能通过有限渠道获取被筛选的内容。这种信息差导致品牌产生认知优越感,不自觉地采用说教式传播。营销专家科特勒提出的“人文主义中心”3.0时代理论,强调企业需围绕“人”展开经营,本质是用“价值透明”取代“信息霸权”。

但“不平等”沟通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品牌陷入“讨好型人格”。近年来,部分网红品牌为快速获取流量,盲目迎合消费者表面需求,过度追逐热点,反而丧失品牌主张与专业性。这种“跟风式”经营导致品牌失去差异化竞争力,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其根源在于品牌对消费者真实诉求理解不足,仅看到用户行为,却未洞察行为背后的动机。

破局之道在于与消费者建立“朋友式”关系。平等是首要原则,品牌需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与用户交流,避免刻意包装。更重要的是真诚——不端架子、不忽悠,与用户形成“懂的都懂”的圈层认同。这种关系不仅带来短期好感,更能创造长期价值:品牌通过产品、情感与体验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则以业绩增长、口碑传播与信任回馈品牌,形成双向成就的良性循环。例如,蜜雪冰城因长期真诚沟通积累的信任,使其在舆论风波中依然保持良好形象。

社交媒体为品牌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天然场景。官微作为主要沟通窗口,既能传递新品预告、代言信息等活动内容,也能通过评论、转发收集用户反馈,形成多元讨论。更进阶的互动方式是分享日常、趣味内容等,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鲜活个性,从而建立深度情感连接。例如,面对预制菜争议,老乡鸡通过官微发布677页、超20万字的全溯源报告,以透明态度赢得用户理解,解决了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深度情感连接不仅需要沟通的“广度”,更需对话的“精度”。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使品牌能全面了解用户情绪,融入其专属语言,成为真正的“自己人”。更高阶的信任建立方式是企业家直接与消费者对话。例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在微博看到用户抱怨“租房空间小,内衣外衣混洗不卫生”后,推动团队调研数万名用户需求,最终推出可分区洗涤的“三桶洗衣机”。这种“因用户提议改变方案”的互动,带来的品牌好感度远超传统广告。

在品牌翻车事件频发、每句发言都可能被放大的时代,品牌的信任、口碑与形象异常脆弱却珍贵。放下“品牌”架子,以真实姿态与用户交流,倾听其声音,比精心设计的广告更能打动人心。最终的品牌形象,不取决于企业说了什么,而取决于用户在每次互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