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芯片代工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头部企业纷纷表示,当前订单量已远超产能上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尽管受EUV光刻机限制,国内尚无法量产3nm制程芯片,但除高端手机等少数领域外,现有技术已能满足绝大多数市场需求。
在产业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通过多元化布局拓展产能。2018年,中芯国际联合绍兴市越城区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国资背景)及盛洋电器成立中芯集成。2023年完成科创板上市并更名为芯联集成,核心团队多来自中芯国际,业务聚焦功率半导体、MEMS传感器及模拟芯片代工领域。
最新财报显示,芯联集成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4.95亿元,同比增长21.38%。其中第一季度17.34亿元(+28.14%),第二季度17.62亿元(+15.39%),延续双位数增长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达0.12亿元,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单季盈利转正,较去年同期减亏63.82%。
毛利率表现同样亮眼,上半年同比提升7.79个百分点至3.54%。这得益于两方面突破:一是产能利用率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特别是8英寸硅基产品线满产运行;二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高,车规功率模块收入增长200%,模组封装业务增长141%,AI领域贡献6%营收。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上半年达9.64亿元,同比增长10.93%。通过"技术+产能+市场"三轮驱动战略,公司已将研发投入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在车载领域,碳化硅功率模块装机量位居全国第三,新能源汽车主驱模块排名第四;工控领域收入增长35%;消费电子领域覆盖70%以上主流设计公司。
AI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上半年实现营收1.96亿元,占比6%。公司已推出第二代高效率数据中心电源管理芯片平台,相关产品在AI服务器和加速卡领域实现大规模量产。在终端应用方面,业务拓展至汽车智能化、智能家电、消费电子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客户结构持续优化,车载领域覆盖90%以上国内终端客户,SiC模块项目陆续量产;工控领域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产品应用于高压电网、光伏逆变器等场景;消费电子领域客户数量持续增长,高压BCD业务前景可期。随着2024年折旧高峰过去,公司正步入"收入上升、折旧下降"的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