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议中心内,雷军站在聚光灯下,开启了第六次年度演讲。这场以“改变”为主题的分享,不仅回顾了小米过去五年的战略转型,更揭开了小米造车与自研芯片背后的艰辛历程。
2020年,小米迎来十周年。尽管已跻身世界500强,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但雷军却坦言内心充满焦虑。苹果、三星、华为等巨头如同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而团队内部也弥漫着疲惫情绪。“很多人想停下来歇一歇,包括我自己。”雷军回忆道,“但下一个十年,竞争只会更激烈,谁愿意继续与我并肩作战?”
更让雷军困扰的是外界的质疑。有人认为小米是“组装厂”,缺乏核心技术;有人批评其“只会营销,走不远”。这些声音让他陷入严重的内耗。面对困境,雷军决定带领团队进行一场深刻的复盘。
“复盘要回答三个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雷军说。通过四五十次、每次四五个小时的密集讨论,团队逐渐明确了方向: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研发核心技术。这一决定对当时年研发投入仅75亿元的小米而言,无疑是一场“豪赌”。
转型的同时,小米的管理团队也经历了重塑。联合创始人林斌、刘德继续留任,同时引进了卢伟冰、曾学忠等外部人才,并提拔了朱丹、屈恒等内部骨干。工号54的朱丹作为早期工程师,如今已带领团队攻克3nm制程芯片,成功推出玄戒O1。
小米的芯片梦始于2014年。当时,公司全资成立松果电子,试图自研手机SoC芯片。2017年,“小米澎湃S1”发布,搭载于一款中端机,首年销量达60万台。然而,由于切入点选择错误(中低端芯片无竞争力)以及与手机团队协同困难,松果项目在2018年被迫暂停。
“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雷军直言。尽管自研SoC需十年投入、至少500亿元,且成功概率不明,但小米仍决定重启项目。2021年初,团队重新组建,但挑战接踵而至。2022年,小米业务受国际形势影响,营收下滑15%,而造车与芯片两大项目每年需投入五六百亿元,压力巨大。
2023年5月,中国芯片行业突发震荡,一家同行三千余人的团队解散,外界纷纷猜测小米是否会放弃。雷军坦言:“我们也有点懵,但已经输过一次,这次咬牙也要坚持。”为了稳定军心,他立即召开全员会,明确表示“哪怕不成功,也能培养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
2024年初,小米芯片按计划投片,采用最先进的3nm工艺制程,投片费超两千万美元。2025年5月22日,第一批芯片抵达实验室。当晚9点,系统成功点亮。第二天,雷军接到朱丹用玄戒O1打来的电话,意味着所有模块调通。“一次投片成功,真心了不起。”雷军感慨道。
如今,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已上市四个月,获得媒体与用户的好评。雷军认为,玄戒的路才刚刚开始,但小米会继续坚持下去。“失败不可怕,正视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