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传播新路径:借B端杠杆撬动C端市场,传播逻辑悄然生变

   时间:2025-10-30 15:04:1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AI产品的推广策略正经历一场悄然变革。过去那种依赖邀请码、直接面向消费者(To C)的传播方式,逐渐显露出疲态。如今,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正在兴起——表面主打To C市场,实则先以To B作为杠杆,通过影响行业内的关键节点,撬动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高德地图的“封楼”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没有发布新闻稿的情况下,小红书上先流传出公司某楼层被封、禁止进入的消息。这种模糊的信息迅速引发了广告圈和媒体圈的猜测:高德究竟在策划什么?是推出新品牌,还是重组团队?这种悬念激发了大众的好奇心,话题开始自发发酵,吸引了大量关注。实际上,高德此举是通过制造神秘感,先打动关键意见消费者(KOC),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传播,从而将信息像滚雪球一样从行业内部扩散到外部。

同样,夸克的“C计划”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表面上看,这是一次AI助手的产品升级,但背后是阿里在通义体系下对To C AI助手品牌的首次认真布局。媒体最初爆料称,夸克内部正在推进一个名为“C计划”的项目,甚至有传言称其目标是对标豆包。这一话题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随后,众多小号跟进猜测“C”的含义,是代表Chat、Creator还是Challenge?在舆论热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夸克才正式上线AI助手。整个传播过程节奏克制,先让行业知晓,再逐步向大众渗透,最终实现了“让行业为我造势”的目标。

这种传播逻辑不仅在国内流行,国外也有类似实践。十月初,Anthropic在纽约举办了一场名为“Zero Slop Zone”的线下活动。他们在西村的一条街道上租下一个报刊亭,挂上Claude的标识,并摆放咖啡机、纸笔和书架。活动吸引了科技圈、媒体圈和创作者排队参与,有人为了咖啡而来,也有人为了获取一顶写有“Thinking”的帽子。这场活动更像一次文化实验,鼓励人们在AI充斥的时代重新思考。其“反套路”的姿态成功撬动了传播,创作者拍照、记者发帖、博主点评,内容自然流向社交媒体,形成了广泛的传播效应。

Google与印度品牌boAt的合作则展现了另一种“B驱动C”的模式。十月初,双方发起了“boAt × Google Gemini Challenge”活动,看似一场比赛,实则是一场社会实验。boAt作为印度最受年轻人喜爱的耳机品牌,获得了Google Gemini模型的全部开放接口,鼓励年轻人利用AI生成广告、撰写脚本和拍摄短片。活动的主角是那些热衷于AI创作的普通用户,他们通过玩、比、晒作品,带动了话题的自然传播。最终,#boAtGeminiChallenge在印度TikTok和X平台上引发了大量自然流量,品牌退居幕后,传播效果却更为显著。

美国初创公司Artisan AI的传播策略也值得关注。成立于2023年的Artisan AI主打“AI员工”,专注于外呼、邮件和潜客开发。其推出的一系列海报和户外广告标语大胆,例如“停止雇佣人类”“AI员工不会抱怨工作与生活平衡”等。这些海报在旧金山街头悬挂不到一周,便成为X平台上的热门话题。科技媒体、创作者和创业者纷纷转发,有人批评其冷血,也有人称赞其勇气。无论褒贬,结果都是所有人都在讨论它。这种策略通过点燃观点,进而点燃市场,实现了“B驱动C”的另一种版本。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趋势:传播的力量正在从单纯的内容输出转向结构设计,从讲故事到造信号,从发声到引发讨论。传播的起点不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而是通过影响能够带动圈层的关键节点,如行业媒体、创作者和社群运营者。这些人掌握着“解释权”,能够将一个动作解读为趋势,将一个细节转化为话题。

这种模式的成功,源于信息过载时代下信任的转移。用户、媒体和创作者都在过滤噪音,更愿意相信“谁先动”。行业人士最早知晓新趋势,也最能解释其意义,他们的一句话、一个截图或一个转帖,就能带动整条传播链。影响少量传播者的成本可能远低于直接影响大量用户,因为前者能够带动节奏,而后者往往只是旁观热闹。

对于品牌而言,实施这种传播策略需要三个关键动作:找节点、造信号、控节奏。首先,明确传播的B端是谁,找到那些能够带动圈层的关键人物;其次,设计能够触发好奇的信号,如一个代号、一次神秘事件或一句反常规的话;最后,控制传播节奏,避免因外部情绪失控而引发争议。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风险。传播过于精巧可能被观众识破,导致信任崩塌;节奏失控可能使话题从讨论变为撕裂;而当越来越多品牌采用类似策略时,公众的免疫力会提高,最终回归对内容和真诚的关注。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