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重庆大学镁基新材料团队凭借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为镁基储能领域的耀眼明星。该团队依托明月湖实验室这一新型研发平台,在镁基储能技术领域不断深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未来能源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
在“镁离子电池”展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熊方宇副教授手中的一“片”银色镁电池软包电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安时级别镁离子电池软包电芯,容量可达1安时,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化水平。熊方宇解释说,目前手机所用电池容量普遍为4安时左右,这意味着经过充分优化调整后,这款镁离子电池就能接近实际应用需求,这是推动镁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进展。
安时级镁离子电池相较于主流锂电池,优势显著。在原料、成本、能量密度、化学性质稳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安全性更高。未来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不仅可助力车辆轻量化,还能大幅提升续航。这款安时级别镁离子电池还获得了2022年国际“镁未来技术奖”等奖项。目前,团队正与超威电源集团合作,研发级别更大的镁电池体系。
该团队的成果不仅局限于储能领域。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材料大数据等一批标志性、原创性成果也在逐步完善,并先后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获得国际大奖。团队依托青海盐湖丰富的镁资源和我国攀西地区丰富的钒资源,共同研发本质安全的水系钒基镁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形成水系钒基镁离子电池产品。同时,与我国特大电池企业超威集团合作,孵化了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汽车轻量化需求,团队从新型镁合金材料、制备加工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到应用验证,与重庆长安汽车开展全链条合作,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规模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轻量化效果。这些技术创新和成果,正在实验室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稳步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