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诞生仅5亿年时,竟已存在质量相当于数亿个太阳的超级黑洞?这一发现让天文学家瞠目结舌。韦布太空望远镜最新观测数据显示,在编号为CAPERS-LRD-z9的原始星系中,科学家意外捕捉到异常明亮的辐射源,深入分析后确认其核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传统理论认为,黑洞通常由恒星坍缩形成,通过持续吞噬物质逐渐增长。但此次发现的黑洞显然打破了常规认知——在宇宙年龄仅5亿年的时期,连稳定恒星都尚未大规模形成,这个"巨无霸"却已达到惊人规模。科学家推测其可能存在两种极端演化路径:要么诞生时就具备超常质量,要么以违背"爱丁顿极限"的疯狂速度吞噬物质。
事实上,近年已有多个早期黑洞展现出"叛逆"特征。某些位于矮星系边缘的黑洞,完全脱离星系中心的传统位置仍能持续生长;另有观测显示,宇宙诞生8亿年时就有质量达太阳4亿倍的黑洞进入休眠状态。这些现象均表明,现有的"轻种子缓慢生长"理论已无法完整解释宇宙早期的黑洞演化。
此前人类观测到的最遥远类星体诞生于宇宙6.9亿年时,其核心黑洞质量已达太阳8亿倍。而此次发现将时间线前推近2亿年,相当于在宇宙尚处"婴儿期"就出现了"成年体"黑洞。研究人员提出新假设:早期宇宙可能存在直接由巨大气体云坍缩形成的"重种子"黑洞,但如何解释如此大规模气体云在原始宇宙中的存在仍是未解之谜。
这个被厚厚气体云包裹的黑洞,通过将周围物质光线拉成红色特征,最终被韦布望远镜捕获。其周围环绕的致密气体层不仅遮挡了部分辐射,更成为揭示早期宇宙奥秘的关键线索。科学家形象地将它比作"提前交卷的考生"——不仅完成度惊人,更颠覆了所有预设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天文台此前发现的"流浪黑洞"已暗示:黑洞可能通过非传统路径生长。这些游离于星系外围的黑洞,通过"拾取"零散物质同样能达到巨大质量。这种发现迫使学界重新思考:早期宇宙是否遵循与现今完全不同的物理法则?是否存在尚未被认知的黑洞生长"捷径"?
随着观测技术进步,类似反常现象正不断涌现。这个5亿岁"早产儿"黑洞的诞生之谜尚未解开,而更古老的宇宙遗迹或许正等待被发现。当人类引以为傲的物理定律遭遇宇宙初期的"非常规操作",或许正是推动科学认知突破的最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