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能够心怀家国、专注发展、守法经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带头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值此举国欢庆之际,江苏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为引擎,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用技术突破向祖国献上独特的“生日礼物”。近日,记者深入走访江苏多家科技型民营企业,记录下他们在实验室中争分夺秒、以技术创新表达爱国情怀的动人场景。
在苏州英特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程师孙钦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整着减速器机械效率测试的参数。“十一假期正是赶进度的黄金时间,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完成测试。”他解释道,减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作用类似于“力的转换器”——既能放大扭矩,又能降低转速,同时改变力的传递方向。然而,这一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油温、油品等参数都会影响效率。测试的目的,就是找到最优的传动方案。
汽车研发测试是一项高度综合的工作,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精密的核心设备以及专业的技术人才。过去,国内这一领域长期被外资企业垄断。2014年,英特模的8位创始人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一间15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瞄准汽车动力系统及整车研发测试的市场空白,开启了长达11年的深耕之路。如今,他们已为国内外200余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高价值的研发测试服务,并定制试验装备。
“当时我们8个人就像‘八仙过海’,各自擅长研发检测服务的不同环节。”公司总经理刘玉国回忆创业初期的艰辛时,语气已十分从容,“最初只有4个实验室,设备有的是新购的,有的是我们自己组装的。”
经过11年的发展,英特模已拥有超过400个实验室,业务覆盖200余项研发检测项目。更令人瞩目的是,实验室内90%以上的装备均为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今年设备使用率已超过80%。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英特模如何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刘玉国坦言:“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把效率放在首位,让客户尽快拿到检测结果。”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英特模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持,只能依靠极致的效率提升竞争力。刘玉国回忆,创业初期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甚至在一次紧急任务中,仅用一周就完成了某整车企业原计划两个月的发动机本地化改造检测,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依赖硬件设施,更离不开软件的深度赋能。在3万转/分钟的高速单电机测试台前,工况界面显示系统正在进行第28项测试,时长145秒。下拉列表可见,这组测试包含92项,涵盖不同环境和变量下的电机转速与扭矩检测。“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测控软件MTest,能高效控制测试设备,实时监测试验环境,并快速采集和输出数据。”刘玉国介绍。
2017年前后,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英特模迅速布局新能源研发检测项目,首当其冲的就是软件开发。刘玉国认为,只有掌握软件源代码,企业才能灵活应对不同测试环境和项目需求,快速响应上下游客户的变化。
正是凭借“硬件+软件+关键测试技术”的核心技术体系,英特模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目前,其服务客户已超过200家。记者在企业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会议室门口都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某某某客户专用”。
“传统模式下,我们作为乙方承接甲方项目,任务完成后合作即结束。”刘玉国话锋一转,“现在不同了,我们深度介入客户的前期产品研发。平时,公司有100多名来自不同车企的研发人员常驻办公,共同进行研发改进。”
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在实际中成效显著。9月27日,小米汽车与英特模的研发团队召开茶话会,共同探讨新产品开发动态和性能保障。“我们的客户覆盖众多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针对行业共性问题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技术优势,能帮助客户有效验证产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刘玉国说。
如今,英特模不仅在业务深度上持续拓展,将整车拆解为最小零部件提供针对性检测服务,还在广度上不断延伸,业务覆盖乘用车、商用车、无人机等领域。今年8月,企业的“新能源及低碳燃料动力系统高端测试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选苏州市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依托企业“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建设一站式共享测试验证平台与高端装备制造中心,推动区域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智能网联”方向升级。
英特模的实力与潜力也吸引了国际行业巨头的关注。记者获悉,国庆前企业收到博世汽车事业部的邮件,对方计划11月初派专家团队到访,评估其研发检测环境和技术能力。从8人团队到行业“隐形冠军”,英特模的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