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络博主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从重庆打车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10月3日下午,她拦下一辆黄色出租车,经过48小时的长途行驶,于10月5日抵达目的地。途中计价器显示的费用超出常规范围,博主仅用“表爆了”简单带过,具体金额至今未公布。
这场跨越1700公里的行程并非一帆风顺。据博主描述,她最初在街头拦车时,多位司机因路途遥远而拒绝,最终通过同行转介,才联系到愿意接单的伍师傅。双方约定由博主承担食宿费用,车费按计价器显示结算。首日他们停靠在陕西延安,次日经过榆林后继续北上,最终抵达鄂尔多斯。
行程中的细节引发质疑。有网友注意到车内后排放置的冲锋衣,猜测双方早有预谋。对此,伍师傅解释称,因前晚下雨降温,他临时将衣物留在车上,出发时未及取回。这一说法虽符合重庆10月夜间转凉的天气特征,但未能完全打消公众疑虑。记者尝试联系博主核实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应,沉默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剧本炒作”的猜测。
10月9日,涉事出租车所属的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公开表态,称此次跨城载客为司机与乘客的私下行为,非公司安排。工作人员表示,正核实伍师傅的员工身份,并强调此类长途订单存在安全隐患,公司不赞成、不支持,将依规处理。他特别指出,“正常跨城载客是随机的,但此次明显经过策划”。
巡游出租车跨城运营的合规边界成为讨论焦点。根据行业规定,跨城订单需考虑返程成本,但实际执行中常引发争议。例如,媒体曾报道深圳与东莞间跨城单,司机索要返空费或绕路导致车费激增。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查处网约车营运违章556宗,同比增超七成,其中“故意绕路”和“跨城返空费”是投诉重点。
司机接单动机与行业生态密切相关。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广州巡游车单车日均载客约23.53次,营收约691.67元;深圳日均营收约775.96元。网约车领域竞争更激烈,广州网约车日均订单约13.09单,营收约386.18元。在此背景下,一次性完成长途订单对司机收入提升显著,尤其在节假日更具吸引力。伍师傅称“听闻有大单才接”,折射出行业营收压力下的现实选择。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5年8月,浙江一网友从杭州打车至厦门,约800公里,拦车五次才有人接单,最终花费约3000元;同年7月,美国有人从纽约打车至洛杉矶,4500公里协商价约1.5万美元。两地监管部门态度不同:国内公司强调私人行为,美国仅核查资质合规。制度差异导致同类事件处理结果迥异。
此次重庆至鄂尔多斯的行程,因“电动车续航+降温天气+司机休息”的复杂条件,进一步放大了安全风险。续航焦虑需频繁充电,凌晨服务区补能面临低温挑战,司机连续驾驶时间也需严格管控。公司提及的“安全风险”并非空穴来风,而车费未公开、司机身份未确认、跨城手续是否合规等问题,至今仍无明确答案。
行业变革背景下,此类事件更具启示意义。2025年第三季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加速布局,小马智行进军新加坡,文远知行获比利时L4级测试牌照,国内“萝卜快跑”单季服务超220万次。报告指出,硬件成本下降推动技术普及,但安全事故仍是规模化核心障碍。当“人找车去远方”的故事在社交媒体走红时,技术与规则正重新定义“出行”的边界。
目前,事件关键信息仍待厘清:司机身份未确认、车费未公布、公司处理结果未出。公众的好奇与猜测无法替代调查流程,工作人员的“个人判断”亦非定论。远方的浪漫或许因计价器和合规条款而受限,但这也为“安全到达”提供了保障。若想尝试类似旅行,提前明确规则、规划返程、预留补能与休息时间,或许比社交平台上的视频更接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