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只卡通猫从十米跳台纵身跃下,在空中完成720度转体后以标准姿势入水,水花压得近乎完美——这段看似好莱坞特效的动画,实则出自AI生成工具之手。更令人咋舌的是,这条发布在Instagram的短视频播放量以“亿”为单位计算,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荒诞又魔性的视觉狂欢。
这类被网友戏称为“AI猫片”的短视频,正以病毒式传播席卷全球社交网络。每段时长约30秒的短剧里,拟人化的猫咪承担着人类角色的戏份:它们或西装革履开车通勤,或肌肉虬结勇斗鲨鱼,甚至演绎着出轨、复仇、职场逆袭等狗血剧情。配乐往往是循环的“喵喵”声,偶尔还会出现AI翻唱的流行歌曲,连原唱Billie Eilish都对此表示“毫无介意”。
剧情设计极尽夸张之能事。某条爆款视频中,勤恳工作的猫咪Mr. Whiskers因工伤失去前爪,被工厂以“必须双手齐全”为由解雇,紧接着遭遇妻子离婚。在30秒的时长里,这只落魄的猫咪完成了从崩溃到振作的情绪转变。另一条视频里,穿着七分裤的肌肉猫从鲨鱼口中救下婴儿,收养孩子后住进比弗利山庄豪宅,完成从惊险到圆满的奇幻叙事。这些浓缩了出轨、复仇、英雄救美等元素的短剧,每集都设置着密集的剧情爆点。
制作流程的极简性是这类内容爆发的基础。创作者通过AI生成剧本、绘制猫咪形象,再借助动画工具合成配音,零基础用户也能快速上手。某视频平台甚至出现“AI猫片生成器”,用户输入关键词即可自动产出完整短剧。但技术门槛的降低也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僵硬的动作、混乱的背景细节、突兀的拟人化设计,让部分视频呈现出廉价PPT的质感。
正是这种“粗糙感”构成了独特的观看体验。当观众看到猫咪长出人类手臂骑摩托救人,或是踹开派出所大门时,荒诞感带来的“好怪,再看一眼”的心理,驱使着他们完整观看甚至主动转发。某复仇主题短剧在结尾设置“待续”悬念后,评论区瞬间被“催更”留言淹没,显示出这种内容形式强大的吸引力。
对于这类内容,观众评价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支持者沉迷于短平快的爽感,认为其“比真人剧更解压”;反对者则批评其像“精神垃圾食品”,AI生成的僵硬画面和夸张剧情引发生理不适。但无论褒贬,数据不会说谎——这些视频的完播率和转发率普遍高于常规内容,印证着“越猎奇越流行”的传播规律。
AI猫片的爆发,本质是技术、算法与人性需求的共谋。平台算法优先推送高互动内容,用户对极端化内容的沉迷又倒逼创作者不断突破下限。这种循环中,猫咪成为完美的测试对象:它们没有明确的面孔特征,合成失误不易引发“恐怖谷”效应;海量且低风险的图像素材,使其成为AI内容生产的理想载体。
追溯互联网文化史,猫咪早已是虚拟世界的“顶流”。从早期的“暴走猫”表情包到Nyan Cat彩虹猫,再到如今的AI猫片,猫科动物始终占据着流量C位。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猫的幼态脸和情绪模糊性,使其成为人类共情的完美投射对象——当观众看到受欺凌的猫咪逆袭成功,实际上是在满足自身的情感投射需求。
这种文化现象甚至延伸到现实创作领域。在视频平台,一位UP主为猫咪搭建可滚动手扶梯、可开关地铁门的微型城市,精细程度令人惊叹。尽管这类纯手工内容与AI生成形成鲜明对比,但评论区却常出现“第一眼以为是AI”的误判。这种认知错位,恰恰反映出AI技术对内容生产的深度渗透。
当技术门槛持续降低,内容生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猫片的流行,既是算法推荐机制的结果,也暴露出大众信息消费的深层心理:在碎片化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强刺激、快节奏的视觉轰炸。这种需求与AI技术的结合,正在重塑整个内容产业的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