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穿越”大戏正在上演。身着明黄色龙袍的“唐太宗李世民”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人群中,身后竟还载着“秦始皇”,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欢呼。扮演这一角色的不是别人,正是演员郑国霖。他以经典帝王形象亮相,为游客“封官加爵”,将戏剧与现实的边界悄然打破。
近年来,非玩家角色(NPC)已成为文旅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流量密码”。从开封“王婆”说媒到长春“雪饼猴”互动,再到横店影视城各类影视角色“下凡”,景区正通过NPC实现从观光到体验的深度转型。这场变革背后,是游客对沉浸式互动的渴望,也是景区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求突破的必然选择。
郑国霖的国庆假期堪称“极限打工”。七天内辗转七个城市,最忙时一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在西安,他重现《隋唐英雄传》中“李世民”的经典形象,被游客层层包围;在安吉云上草原仙侠镇,他又化身白衣“天界上神”,与游客切磋“武艺”。这些角色对“80后”“90后”而言,是挥之不去的“回忆杀”,更成为景区吸引年轻客群的核心卖点。
与郑国霖同场“竞技”的,还有香港演员陈思齐。曾在TVB剧中多次扮演“丫鬟”“小妹”的她,如今在广东千古情景区化身“秋香”,通过“抛绣球招新郎”等互动环节点燃游客热情。对她而言,这份工作“像玩一样”,既能发挥儿童节目主持的经验,又能轻松派发“银票”,与游客打成一片。“没想到大家会记住我,这完全是意外收获。”陈思齐的感慨,折射出市场对情感连接的真实需求。
演员转型NPC的背后,是影视行业环境变化与景区创新的双重驱动。近年来,许多演员面临工作空窗期,急需寻找新赛道。郑国霖坦言,随着年龄增长,戏路变窄,景区NPC工作让他“换个舞台继续表演”,既能发挥专业所长,又能获得稳定收入。而景区方面,传统观光模式已难以满足新生代游客,邀请自带流量的“国民明星”加盟,成为制造热点、拉动客流的捷径。
欢乐谷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主题乐园常结合节庆活动邀请明星参与1-2场互动,这些明星往往成为客流“抓手”,快速激活园区氛围。例如,演员马景涛在浙江杭州宋城景区与游客互动时,尽管高温中暑仍坚持复工,其敬业精神与明星效应为景区带来话题与人气。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正推动体验式文旅消费迈向新高潮。
然而,从片场到景区,演员转型NPC并非简单的“舞台转换”。首先是身体上的挑战。60多岁的马景涛在杭州宋城表演时中暑晕倒,陈思齐首次扮演“秋香”时从早六点忙到晚八点,古装头饰的重量与高温让体验异常艰辛。郑国霖更是在夏季穿着厚重戏服,靠防暑药支撑12小时工作,连夜赶场成为常态。
心态转变是更深层的考验。演员在剧组是创作核心,与观众隔着屏幕;而在景区,他们是服务者,需放下身段与游客零距离互动。郑国霖坦言,最初面对“沦落至此”的网络评价,内心难免有落差,但游客的真诚与热情最终帮助他重塑心态,找到工作的独特价值。
表演形式的颠覆则是最大挑战。影视剧有剧本、可NG,考验的是角色诠释;而景区NPC互动是“没有NG的真人秀”,需即兴应对游客五花八门的问题。陈思齐的主要任务是陪游客玩“剪刀石头布”,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郑国霖则需调动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应对突发状况。“这份工作看似门槛低,实则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超过传统影视表演。”
景区疯抢NPC的背后,是对持续制造内容、引发情感共鸣资源的争夺。一个成功的NPC,不仅能带来直接客流与收入,更能沉淀为景区文化品牌。例如,湖北阳新县百洞峡旅游区招聘“溶洞妖精”,日薪最高达千元,通过仙侠IP互动打破传统观光模式;河北白石山景区邀请“王婆”说媒,推动客单价同比提升,带动景区收入增长。
长春动植物公园的转型堪称典型。作为《西游记》主题乐园项目总经理,杜贵江利用国民IP,在园区设置五行山与“猴子”互动,一句即兴吐槽“这玩意儿太干巴了”让“雪饼猴”意外走红。园方迅速抓住契机,将“雪饼猴”打造为热门互动角色。如今,游客为与其互动专程前来,园区年客流量从70万跃升至200万,闭园时间延长至晚上十点。
但NPC热潮能否持续?关键在于文化内核与系统运营。杜贵江认为,没有地域文化支撑的NPC,“火爆只能是短期”。横店影视城则通过“五员一体”赋能体系,让NPC同时扮演演员、服务员、导游员等角色,并建立导演团队进行剧本创编与日常督导,保证服务专业性与稳定性。欢乐谷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NPC需紧跟趋势迭代服装、道具与互动方式,才能保持生命力。
在文旅行业资深从业者韩雨峰看来,景区发展NPC需结合自身资源,避免盲目追风。“给游客带来情绪价值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与景区硬件结合才有长期价值。”NPC这块看似轻巧的“新基建”,考验的正是景区最厚重的文化内功与运营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