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隐藏式门把手:从“科技感”到“安全隐患”,安全设计何时回归?

   时间:2025-10-18 08:22:3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隐藏式门把手曾被视为汽车工业的“科技符号”,如今却因安全隐患陷入争议。这项起源于1952年奔驰300 SL的设计,最初仅用于超跑车型,却在新能源浪潮中成为主流配置。特斯拉的规模化应用使其贴上“未来感”标签,随后按压弹出、电控触发、触控感应等变种设计层出不穷,车企将其包装为降低风阻、提升续航的卖点,却逐渐掩盖了安全本质。

安全漏洞在碰撞测试中暴露无遗。中保研2024年报告显示,配备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撞击后,车门能正常开启的概率仅67%,而传统机械门把手车型这一数据达98%。这21%的差距,在真实事故中往往决定生死。成都一起事故中,半隐藏式门把手因断电失效,车内备用机械拉手藏于内衬深处,救援人员破窗后仍难以操作,最终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极端环境下的隐患更为突出。北方冬季零下二十度时,隐藏式门把手被冻住的概率近四成。车主不得不采用热水浇淋、工具敲击甚至破窗等极端方式自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公开批评:“碰撞断电后门把手无法开启,所谓风阻优化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监管缺失加剧了行业乱象。我国现行法规未强制要求事故后车门自动解锁,车企无需为碰撞后车门无法开启承担责任。这种空白导致“颜值优先”的怪圈:部分新势力为吸引眼球,刻意淡化安全风险,甚至在成本压力下主动“减配”。有专家透露,若按未来严格标准改造门把手,成本将翻倍,这促使部分企业选择铤而走险。

类似“伪科技”设计在行业内蔓延。特斯拉引领的“去按键化”潮流,将空调、灯光等核心功能集成至屏幕,增加驾驶分心风险;全景天幕被包装为“星空顶”,却带来暴晒、积热、玻璃爆裂等问题。某平台调研显示,隐藏式门把手与全景天幕、纯触屏系统并列“最鸡肋配置”,消费者为这些营销噱头付出了真实代价:网约车乘客摸索门把手、北方车主随身携带热水壶、事故被困者付出生命代价。

转机出现在成都车祸两天后。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引发热议,该标准由中国汽研、吉利、理想等企业参与起草,直指隐藏式门把手的核心问题。新规要求所有车门配备带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预留足够操作空间,完全依赖电机的嵌入式设计被禁止;车门内外需设置机械冗余装置,断电后可直接开启;统一应急标识解决拉手难找问题。

起草团队强调,安全是电动车时代的底线。新规设置2027年1月过渡期,意味着未来一年多市场仍存在隐患车型。但标准生效只是第一步,行业需重建“安全优先”思维。消费者态度已在转变,越来越多人反感“华而不实”的设计,认为汽车的核心是安全出行而非炫技。真正的创新,应是让逃生装置一目了然,让车门在碰撞后顺利开启,让生命通道永不堵塞。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