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汽车本质上就是装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雷军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的这番比喻,一度成为业界热议话题。这位科技巨头创始人三年前宣布跨界造车时,曾引发行业震动。如今小米汽车已交付超40万辆,但伴随销量攀升的,是接连不断的质量争议与舆论风波。
2024年10月,武汉车谷大道发生的小米SU7断轴事故引发关注。现场视频显示,涉事车辆左前轮轴断裂,车轮脱落十余米外。三天后,成都天府大道又现SU7 Ultra致命碰撞,驾驶员不幸身亡。尽管雷军随后呼吁抵制网络黑公关,但官方对这两起事故始终未作实质性回应。更早前的3月29日,NOA智能驾驶状态下发生的116km/h高速碰撞起火事件,曾因“车门锁死”“自燃原因”等问题引发全民质疑。
监管层面的动作更显严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9月发布的召回公告显示,近12万辆小米SU7因软件隐患被要求整改,涉及授时同步异常导致的智能泊车故障。这批召回车辆占小米汽车截至8月底总交付量的32%。值得注意的是,召回编号中的“S2025M0149I”“S2025M0150I”标识,暴露出这是监管介入后的被动整改措施。
产能扩张与质量管控的矛盾日益凸显。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三期工程虽已封顶,年产能将突破45万辆,但线下门店扩张至400家的同时,消费者投诉量也在激增。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涉及辅助驾驶故障、刹车系统异常的投诉达1715条。有车主反映,SU7领航辅助驾驶时突然偏移车道,YU7车机系统在行驶中多次失灵,甚至出现雷达与辅助驾驶系统同时瘫痪的情况。
技术依赖问题始终困扰小米汽车。其核心三电系统主要采购自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智能化技术则依赖博世、海斯坦普等外资企业。尽管雷军宣称投入57.9亿元研发智能驾驶,团队规模超1800人,但近期召回事件暴露的软件缺陷,以及V8s电机性能引发的“绿化带战神”调侃,均指向技术积淀的不足。行业分析师指出,汽车产业百年积淀的技术壁垒,远非短期资源整合所能突破。
营销策略的双刃剑效应逐渐显现。雷军凭借个人影响力,通过社交媒体制造出230余次热搜话题,将SU7 Ultra包装成“年轻人的第一辆超跑”。但纽北赛道圈速纪录带来的光环,很快被“挖孔碳纤维机盖”的减配争议冲淡。这款售价4.2万元的选装件,实测减重仅1.3公斤,内部结构与普通机盖无异,引发消费者集体维权。更严峻的是,灰豚数据显示雷军抖音粉丝量15天内减少30.1万,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召回事件后小米港股累计跌幅超16%。
产能管理困境加剧用户不满。S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35至38周,YU7更需等待45至48周。有消费者投诉称,小米在明知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仍诱导下单,导致锁单后长期无法提车。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超前接单”行为可能涉嫌消费欺诈,已有车主就此提起诉讼。
从手机到汽车的跨界,小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技术短板与质量隐患开始显现,这家科技巨头需要证明的不仅是营销能力,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正如消费者在投诉平台上的警示:“市场给的信任是最强背书,请勿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