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工视觉技术迎突破:PRIMA助失明15年患者重见光明,未来或惠及更多眼疾患者

   时间:2025-10-27 12:22:5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全球科技领域近日迎来一项突破性进展——人工视觉技术实现重大飞跃,首次成功帮助失明患者恢复中央视力。这项成果由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完成,其核心成员包括马斯克旗下Neuralink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研究聚焦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这一常见致盲眼病,为全球数千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可能。

70岁的英国患者希拉·欧文成为这项技术的首位受益者。这位曾以阅读为生命乐趣的退休教师,因AMD导致视力完全丧失长达15年。在参与名为PRIMA的临床试验后,她不仅重新辨认出周围物体的轮廓,更实现了阅读书籍的梦想。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案例,称其视力恢复程度"超出预期"。

PRIMA系统的核心是一种超薄光伏视网膜植入物,其厚度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1/30。这种微型装置通过微创手术植入视网膜下方,替代退化的光感受器细胞工作。患者需佩戴特制眼镜捕捉视觉信息,眼镜将图像转化为近红外光信号,植入物接收后刺激视网膜神经元,最终在大脑形成视觉感知。整个过程无需连接外部设备,实现了真正的无线传输。

临床试验覆盖全球38名AMD晚期患者,结果显示84%的受试者恢复功能性中央视力,80%的人视力水平显著提升。研究团队跟踪评估发现,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患者视力改善效果持续稳定。虽然约30%的参与者出现短暂眼内炎症或植入物移位,但均通过药物或二次调整得到解决,未留下永久性损伤。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不仅体现在疗效上,更在于其广泛的适用性。研究负责人指出,只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保持完整,PRIMA系统理论上可治疗多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目前团队正在拓展适应症研究,包括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罕见眼病。动物实验已初步证实,该技术对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同样有效。

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研究团队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提交上市申请,预计明年获得CE认证后率先在欧盟国家推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程序也已启动,有望在2025年前完成。当前技术版本存在视觉分辨率较低(约20/400)和动态捕捉延迟等局限,但下一代植入物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预计将采用更先进的纳米材料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信号处理。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