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中,一场关于科学史教育的深度对话引发关注。著名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中国长期未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科学奖项,科学史教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历史维度的滋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
作为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吴国盛主编的《科学的历程》自1995年首版以来,三十年间持续影响着中国读者的科学认知。该书以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对宇宙本原的追问为起点,串联起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思想轨迹,系统梳理了人类从自然观察到理论建构的认知革命。通过呈现科学思维从自由探索到实验传统、再到专业分工的演变过程,该书为读者构建起理解科学本质的人文框架。
在活动主旨演讲中,吴国盛强调科学史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特殊意义。他指出,科学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更是承载人类文明精神的文化传统。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他特别提醒:“技术可以快速迭代,但科学精神需要代际传承。真正的创新突破必须建立在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基础之上。”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从科学传播实践角度呼应了这一观点。他透露,上海科技馆体系年均接待观众超千万人次,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但通过观察发现,单纯的知识展示已难以满足公众需求,“《科学的历程》给我们启示:科学传播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启迪’,让观众在理解科学发展的逻辑中感受精神力量。”
针对青少年科学教育,两位专家达成共识:科学史教育是培育科学人文精神的关键路径。吴国盛观察到,当前教育体系过度聚焦科学技能训练,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当学生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面对的质疑,知道孟德尔遗传定律被埋没三十年的故事,他们就能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价值。”倪闽景补充道,上海科技馆正在开发科学史主题课程,通过情境还原让青少年在历史语境中理解科学方法论。
这场跨越学术与科普领域的对话,折射出中国科学教育理念的转型。从追求奖项数量到重视精神培育,从关注技术应用到理解文明逻辑,科学史教育正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正如吴国盛在演讲结尾所言:“理解科学史,就是理解人类如何用理性之光照亮未知世界;传承科学精神,就是为未来创新培育最深厚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