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进博会“小叶子”配轻量化外骨骼机器人,科技赋能让服务更持久高效

   时间:2025-11-08 03:17:0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身着统一制服的“小叶子”志愿者们以专业服务与青春活力,成为展会现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今年,这群年轻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伙伴”——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外骨骼机器人,这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实践,为大型展会服务提供了创新样本。

清晨九点,外骨骼机器人服务站点已聚集数位志愿者。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套新型装备,在研发人员的指导下,仅需30秒便完成了穿戴:将设备固定于腰部与双腿,调整三个卡扣位置,系统随即自动校准。这套专为进博会设计的外骨骼自重仅2.3公斤,采用碳纤维等轻质材料与自适应AI算法,能实时感知穿戴者的步态频率与肌肉负荷,精准输出助力扭矩。现场测试显示,志愿者连续行走两小时后,腿部肌肉疲劳度较未使用设备时降低超25%。

研发团队针对志愿者群体特征进行深度优化:可调节式腿杆覆盖1.6米至1.9米身高范围,束带系统采用柔性防护材料减少皮肤摩擦;操作界面简化至单键控制,支持10秒快速穿脱;配备可拆卸大容量电池,单次充电续航达90分钟,现场设置的“换电站”可实现3分钟电池更换。这些设计细节源于团队年初跟随团市委调研时发现的痛点——志愿者日均步数超2万步,长时间站立导致服务后期效率下降。

“设备就像懂你身体的助手,在爬楼梯或长时间站立时,能明显感觉到腰部和大腿被托举的力量。”参与体验的志愿者小王描述道。这种感知源于外骨骼内置的六轴力传感器与深度学习模型,系统每秒进行200次数据运算,可区分行走、站立、上下坡等12种动作模式,动态调整助力策略。研发工程师透露,为适应展会复杂环境,团队在算法中增加了抗干扰模块,确保在人群拥挤或地面不平整时仍能稳定运行。

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研发团队中,95%成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将航天领域积累的伺服控制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在保持设备轻量化的同时,实现扭矩输出密度比同类产品提升40%。项目负责人表示:“从实验室到进博会现场,我们经历了27次迭代,最终选择在助力精准度与穿戴舒适性间找到平衡点。”

外骨骼技术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在上海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70岁的胡先生体验了助老版设备。穿戴后,他轻松完成深蹲动作:“年轻时当兵训练的感觉又回来了。”这款针对老年群体开发的型号增加了髋关节辅助模块,通过渐进式阻力训练帮助改善肌肉萎缩。目前,团队已与多家养老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开展长期效果追踪研究。

从展会服务到养老助残,外骨骼机器人的进化轨迹印证着科技普惠的价值取向。当青年工程师们将“国之重器”的技术积淀转化为呵护个体的温暖力量,这场始于进博会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科技服务民生的新篇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