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联合华为、OPPO、vivo共同制定的《移动终端通用快速充电解决方案》(ITU-T L.1004)标准,近日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第五研究组审议,正式成为全球首个通用快充国际标准。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快充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我国自主研发的UFCS融合快充协议更被纳入标准最佳实践案例。
作为联合国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之一,国际电信联盟(ITU)自1865年成立以来,始终主导着全球通信技术标准的制定。此次将UFCS纳入国际标准体系,不仅是对中国技术创新实力的认可,更意味着全球快充市场将迎来新的竞争格局。数据显示,尽管UFCS认证产品数量在2023年实现7倍增长,但截至2025年10月仅达245款,远低于市场预期。
技术瓶颈成为制约推广的关键因素。当前UFCS协议要求设备优先识别该标准,但认证产品的主流充电功率仅停留在33W-40W水平。当终端设备同时支持120W私有协议时,使用UFCS认证线材仅能实现40W充电,这种"降维体验"导致厂商推广动力不足。小米退出终端快充行业协会(FCA)的举动,更折射出企业利益与行业标准间的深层矛盾。
转机出现在2025年5月,UFCS 2.0标准发布带来重大突破。新版本引入40W无鉴权互通技术,华为、OPPO、vivo、荣耀四家头部企业签署互授权协议,实现跨品牌设备兼容。华为自带线移动电源已率先支持40W无鉴权充电,标志着技术生态从碎片化走向统一。更值得关注的是,240W预研技术的亮相,为未来功率升级预留空间。
海外市场成为破局关键。数据显示,全球手机用户平均充电功率仅34W,海外主流市场仍停留在20-30W区间。苹果iPhone 17系列首次配备40W适配器被视为"激进升级",恰恰印证海外市场的技术滞后。这种差距为UFCS协议提供战略机遇——当国内厂商在海外推广时,40W通用标准既能满足当地需求,又可规避与私有协议的直接竞争。
技术演进路径逐渐清晰:先通过40W标准建立生态基础,再逐步向60W、100W乃至120W升级。这种"阶梯式"推进策略,既保障初期兼容性,又为技术迭代保留空间。相较于PD/QC等国际标准,UFCS的跨品牌互通优势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随着荣耀Magic8、华为MatePad、OPPO Find N5等新品陆续通过认证,中国快充技术正加速构建全球影响力。
快充技术的突破只是中国创新的缩影。今年国产旗舰机型普遍配备6000mAh以上电池,红魔11 Pro更达到8000mAh,远超iPhone 17 Pro Max的5000mAh。从充电功率到电池容量,从屏幕显示到AI应用,中国厂商正在多个技术维度建立领先优势。这种全面创新不仅改变着全球消费电子格局,更预示着下一个十年,中国技术标准将在更多领域定义行业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