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日在全国多个线下门店启动了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体验活动,SU7与YU7两款主力车型成为首批搭载该技术的车型。此次技术升级标志着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关键突破,用户可在特定场景下体验“全程0接管”的驾驶模式,车辆自主完成自动跟车、红绿灯识别等20余项功能。据参与内测的车主反馈,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预判能力显著提升,但小米安全团队多次强调,该技术仍属于L2+级辅助驾驶范畴,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已突破35%,小米此次技术迭代恰逢市场爆发期。与传统车企不同,小米选择通过生态链数据整合与智能座舱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例如,YU7车型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在算力与算法层面进行深度优化,其复杂路况下的介入频率降低超60%,但小米明确表示技术目标并非转移控制权,而是通过降低驾驶疲劳提升通勤效率。为应对“驾驶员过度依赖技术”的争议,小米在系统中嵌入了多重提醒机制,包括注意力监测与紧急接管预警。
此次体验活动覆盖全国30余个城市,参与者可深度测试高速场景与城市路况下的系统表现。小米工程师透露,高速场景中的技术稳定性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而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全场景覆盖计划于2026年落地。面对特斯拉、华为等竞争对手的压力,小米将安全理念贯穿于技术推广全过程,例如要求内测车主签署《安全使用承诺书》,并在门店设置模拟特殊场景的体验区,强化用户对技术边界的认知。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技术实力,更在重塑公众对智能驾驶的认知。传统观念中,辅助驾驶常被等同于“自动驾驶”,而小米通过场景化体验与安全教育,明确划分了技术责任边界。参与活动的潜在用户表示,系统对风险的预判能力超出预期,但“不应因此放松警惕”的提示贯穿始终。小米计划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系统,例如增加方言语音交互功能与个性化驾驶模式设置,同时通过数据闭环加速技术迭代。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主流市场渗透,车企在技术创新与安全责任间的平衡成为核心挑战。小米的实践表明,通过生态链数据整合、场景化安全教育以及用户反馈机制,或能为行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此次活动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底,覆盖车型后续或扩展至小米全系智能电动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