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星际天体3I/ATLAS的观测发现引发科学界广泛关注。这个被确认为第三个造访太阳系的星际访客,在近日点附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最新观测数据显示,该天体周围存在至少七道复杂喷流结构,部分喷流甚至形成指向太阳的罕见反彗尾现象。
今年7月初,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这个神秘天体后,持续跟踪观测发现其近日点表现异常。当它于上周抵达距离太阳最近的轨道点时,不仅亮度骤增,颜色也发生显著变化。来自奥地利、意大利和美国的联合观测团队通过多组滤镜曝光叠加技术,捕捉到延伸约50万公里的巨大彗发,内部结构清晰可见。
观测报告显示,彗发在天空中的视直径达5角分,内部多股喷流呈现不同方向分布。其中几股喷流直接指向太阳方向,形成独特的反彗尾现象。这种结构表明该天体正在经历大规模物质抛射,科学家推测其可能已释放超过初始质量10%-20%的物质。
对于这种异常活动,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阿维·勒布提出颠覆性解释。他认为这些喷流可能来自航天器导航推进系统,并指出天体在近日点附近实施了显著改变轨道的"机动"动作。根据其计算,这种速度变化产生的推力相当于50亿吨物质携带的喷气式飞机动力。
这位学者同时提出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是外星文明技术活动的证据,也可能是天然彗核的冰体升华现象。他特别指出,普通彗星在接近太阳时确实会出现类似喷发,因此不能排除3I/ATLAS属于活跃彗星的可能性。要验证其真实性质,关键在于测量喷流速度、质量通量和化学成分等关键参数。
科学界已制定详细验证方案。该天体将于12月19日抵达近地点,这为开展高精度观测提供绝佳机会。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比其物质喷发特征与已知彗星模型的差异。勒布在讨论中特别提到,任何与常规彗星不符的观测数据,都将大幅增加其技术起源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新发现的近星际天体C/2025 V1引发关联猜测。但勒布通过轨道数据分析认为,两个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最小距离从未小于2.25亿公里,近期最近点也相隔7500万公里。他强调除非存在非引力推进机制,否则两者不存在关联性。这场科学讨论将持续至年底的密集观测期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