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加州大学约书亚·杨教授团队联合麻省大学、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及NASA等机构,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功能完备的1M1T1R人工神经元。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自然·电子学》,标志着神经形态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通过模仿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机制,为构建类脑硬件学习系统开辟了新路径,或将推动人工智能向通用智能(AGI)方向跨越。
研究团队构建的1M1T1R神经元采用三合一创新架构:核心为不对称扩散型忆阻器,负责模拟神经信号积累;晶体管充当放大输出器,实现脉冲信号的强力释放;电阻则作为计时控制器,精确调节神经元的激活节奏。通过纳米级垂直堆叠技术,整个神经元单元的物理尺寸被压缩至单个晶体管级别,较传统设计缩减数百倍。这种高度集成化设计使其单次放电能耗降至皮焦耳级,仅为蚊子振翅能耗的千分之一。若采用3纳米制程工艺,能耗有望进一步降至艾焦耳级,达到人脑神经元的数千分之一。
实验数据显示,由1M1T1R神经元组成的循环脉冲神经网络,在处理时空信息方面展现出卓越能力。面对模拟人耳听觉反应的"喷发脉冲海德堡数字"数据集时,该系统对0-9数字语音的识别准确率达91.35%。研究团队特别指出,神经元的内在可塑性使其能高效传播学习信号,随机扩散特性帮助系统跳出局部最优解,而不应期机制则优化了网络激活频率。这些生物级特性使1M1T1R不仅能模拟神经元功能,更成为具备高度适应性的计算单元。
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相比,1M1T1R神经元的工作模式更接近人脑。常规计算机处理AI任务时,CPU需频繁往返内存调取数据,导致高能耗与发热问题。而1M1T1R神经网络采用并行异步的事件驱动模式,信息以电脉冲形式在神经元间直接传递,无需中央处理器协调。这种工作方式使单个神经元即可完成信号积累、阈值判断和脉冲输出,极大提升了计算效率。
研究团队通过类比解释了技术原理:扩散型忆阻器中的银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会像神经元中的钠钾离子一样形成导电通道。施加电压时,银离子定向扩散形成通路;撤去电压后,离子随机扩散使通路断裂。这种动态过程完美复现了生物神经元的充电-放电-复位循环。更关键的是,离子运动的微观随机性赋予了人工神经元生物级的适应性,使其能像探险者寻找新路径般,在复杂任务中探索最优解。
这项突破为AI硬件革命带来可能。理论上,数十亿个1M1T1R神经元组成的电子大脑,其能耗将远低于现有服务器集群。研究团队测算,处理同等规模AI任务时,该系统的能耗可能仅相当于一块智能手表电池。这种超低功耗特性将彻底改变AI部署方式,使类脑计算系统能够嵌入可穿戴设备、医疗植入物等小型终端,推动人工智能向移动化、普适化方向发展。
项目负责人约书亚·杨教授强调,这项成果凝聚了跨学科团队的智慧结晶。从纳米器件的精密制造到生物神经机制的数学建模,从电学特性的精确测量到神经网络的算法优化,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数十位科学家的心血。随着3纳米制程技术的成熟,这种类脑神经元有望在五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为构建真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通用智能系统奠定硬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