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市场将目光聚焦于AI领域的新锐企业时,谷歌与百度这两家老牌科技巨头正以全栈技术实力和生态布局,在AI时代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它们不仅在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突破,更通过开放生态推动AI能力向千行百业渗透,重新定义着人工智能的产业价值。
在硅谷,一场静悄悄的算力革命正在发生。谷歌云服务近期迎来订单爆发式增长,OpenAI、meta等明星企业纷纷将其作为核心基础设施供应商。数据显示,谷歌TPU芯片已占据全球AI芯片市场15%份额,成为英伟达GPU的重要替代方案。这种转变背后,是谷歌二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积淀——从Transformer架构的发明到Gemini大模型的迭代,从TensorFlow框架到TPU芯片集群,谷歌构建起覆盖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全栈技术体系。
太平洋彼岸的百度同样上演着相似的故事。其自主研发的昆仑芯片在2024年国产AI芯片出货量中跃居第二,成功点亮国内首个全自研三万卡集群。在11月举办的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的文心大模型5.0以2.4万亿参数规模刷新行业纪录,在40余项权威基准测试中与Gemini-2.5-Pro、GPT-5-High等模型持平。更值得关注的是,百度将搜索业务彻底AI化改造,首条结果富媒体化覆盖率达70%,625家企业已接入其AI搜索API,月活用户突破3.65亿。
技术突破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谷歌搜索的AI Mode月活用户突破1亿,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累计服务超1700万人次,全无人驾驶里程达1.4亿公里。百度的萝卜快跑每周订单量突破25万,覆盖全球22个城市;智能云服务获得65%央企、800余家金融机构的青睐;慧播星数字人在双11期间带动GMV同比增长91%。这些数据印证着李彦宏的判断:"当AI成为原生能力,智能将从成本转变为生产力。"
全栈能力构建的生态壁垒正在显现。谷歌TensorFlow框架拥有全球2800万开发者,百度飞桨平台则聚集了2333万开发者,形成中国唯一能与TensorFlow、PyTorch抗衡的深度学习生态。在芯片层,昆仑芯与TPU分别支撑起中西方AI算力需求;在模型层,文心与Gemini持续刷新性能边界;在应用层,两家企业均实现B端与C端场景的全覆盖。这种纵向贯通的技术布局,使得它们能够为企业提供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
产业界已经开始感受到这种技术沉淀带来的质变。中信百信银行利用百度"伐谋"智能体实现7x24小时风险监测,风险辨识能力提升40%;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院借助该技术优化海上风电设计,使项目工期缩短30%,成本降低25%。这些案例揭示着一个真相:AI竞争已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比拼,能够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的企业正在赢得市场主动权。
回望AI发展历程,从2013年百度在硅谷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到谷歌2015年开源TensorFlow框架,再到如今全模态大模型的普及,两家企业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当行业陷入"模型参数竞赛"的迷思时,它们更关注如何让AI真正落地生根。正如李彦宏所言:"真正的革命性技术终将被看见,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创造价值。"这种务实的技术哲学,或许正是老牌科技巨头在AI时代焕发新生的核心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