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CCVS)上,中集车辆集团董事长兼CEO李贵平站在EVRT展台中央,向行业同仁、媒体及海外嘉宾郑重宣告:“商用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重大变革。”他指出,当前新能源重卡领域面临多重困境,许多企业陷入“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尴尬境地——不生产新能源车型将失去市场竞争力,但投入研发后又因产品同质化严重而陷入价格战泥潭。

传统“油改电”方案暴露出深层矛盾。中集车辆汉诺威计划执行总监刘啸峰分析称,现有设计将牵引车与挂车视为独立单元,导致控制、制动、能耗系统割裂,整车能效优化受限。更严峻的是,电池集中载荷设计使静态轴荷增加20%以上,轮胎磨损速度提升3倍,直接推高用户运营成本。某物流企业负责人透露,其车队购买的纯电动重卡在复杂工况下电池衰减率达预期的1.8倍,高昂的更换成本让企业资产处置压力骤增。
补能体系与售后服务短板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兆瓦级超充技术已实现20分钟充至80%电量,但车桩规划脱节导致“有车无电”现象普遍存在。数据显示,全国新能源重卡保有量与专用充电桩比例达15:1,且具备三电维修能力的服务站不足行业需求的30%,车辆平均维修周期长达72小时,严重影响出勤率。二手车市场的不成熟更让用户担忧——缺乏统一残值评估标准,导致车辆转售价格波动幅度超过40%。
面对全链路挑战,中集车辆推出EVRT生态圈战略,构建“车+站+价值闭环”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在车辆技术层面,全球首款工程型纯电动半挂车平台EVRT实现三大突破:采用正向研发短底盘设计,将三电系统集成于底盘下方;通过自研通信协议实现牵引车与挂车毫秒级协同控制;线控上装与底盘解耦技术使同一底盘可适配冷藏、罐式等8类上装,设备利用率提升60%。

运营保障体系创新推出EV-ALFA+基站,整合移动快充车、智能控制塔与专业维保车间三大模块。移动快充车搭载分布式储能系统,可在15分钟内为车辆补充500公里续航;控制塔基于天行健平台实现车队智能调度,降低空驶率18%;专业维保车间配备激光焊接等设备,将三电系统维修周期压缩至8小时。该系统已在京津冀地区试点运行,使车辆月均出勤天数从22天提升至26天。
价值闭环管理方面,“3×3 TCO价值循环模型”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体系。通过9年周期规划,车辆在第3年首次更换的旧电池用于移动快充车储能,第6年二次更换的电池则进入梯次利用场景。测算显示,该模式可使用户全周期成本降低27%,其中电池分摊成本占比从35%降至19%。某试点企业反馈,采用该模式后单车年收益增加8.2万元。
行业标准化建设迎来突破性进展。最新发布的GB7258征求意见稿将挂车定义为“不能依靠自身驱动力行驶的道路车辆”,为电动挂车发展扫清制度障碍。这一修订认可了电力辅助驱动装置在降低能耗、提升制动性能方面的价值,与中集车辆技术路线形成高度契合。李贵平表示,标准落地将加速行业技术迭代,推动中国商用车产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中集车辆计划将国内成熟的生态模式复制至海外市场。2026年汉诺威商用车展(IAA)上,企业将展出搭载完整中国技术的物流型头挂列车,展示从供应链到服务网络的全球化解决方案。目前,其欧洲研发中心已与当地12家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针对欧盟法规开发适配版车型,预计2027年实现批量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