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固态电池热度攀升,商业化在即,投资前需先读懂这三大关键点

   时间:2025-11-28 21:13:4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固态电池概念在资本市场掀起热潮。某汽车公司因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获官媒宣传,周一股价直接涨停,再次将固态电池的关注度推向新高度。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市场就已开始聚焦这一领域,业内普遍认为,未来一两年内固态电池仍将是资本追逐的热点,其商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预计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商业化量产,2030年进入大批量商业化阶段。

商业化是固态电池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任何产品的落地都必须具备商业价值,而成本是决定商业价值的关键因素。成本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直接生产成本,由技术成熟度决定;二是生产损耗(或良率),取决于工艺水平。目前,固态电池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向测试阶段过渡的关键期,这一阶段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测试阶段虽会启动小批量生产,但因工艺尚未成熟,成本仍居高不下。

以光伏领域的钙钛矿技术为对比,该技术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且走出实验室的时间尚不明确。而固态电池的测试期预计至少持续一至两年,工艺优化需要更长时间。因此,业内普遍预测,到2030年左右,随着工艺成熟和各环节成本下降,固态电池才真正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前完全无商业价值——小批量生产阶段,产品可能以高端形式销售,优先应用于高端车型。

投资固态电池产业链相关公司,需紧密围绕其商业化时间节点。例如,某投资者两年前预测的固态电池发展节奏,至今仍未改变,其依据这一时间表制定的《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为加仓和减仓提供了具体价格参考。这引出一个常见问题:投资是否应提前布局“买预期”?逻辑上成立,但实际操作需把握灵活度。择时与择机的侧重比例,因投资风格而异。

若投资者极度看好某家公司,认为价格合理即可长期持有,甚至愿意陪伴公司成长数年,那么从看好的第一天起就可建仓。典型案例包括巴菲特投资某车企、冯柳重仓海康威视——前者持有十余年,后者至今仍重仓,均体现“提前买预期、放弃择机”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以巴菲特为例,若用后视镜视角分析其操作,可能会认为“买入过早”,但这种思维毫无意义,因为无人能精准预判“何时才算合适”。

投资切换的逻辑应基于明确条件:卖出公司需达到预设标准,买入公司也需符合买入条件。至于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数年,无需刻意追求“无缝衔接”。若想学习巴菲特,需避免用后视镜看待股价,否则易陷入误区。当然,也无需完全模仿其模式——时代与国情不同,投资策略需因地制宜。例如,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超2.4亿户,其中大部分缺乏专业能力,普遍依赖“凭感觉、跟风、躺平”三板斧,导致市场周期性波动剧烈。这种特征下,优秀公司与差公司均会被行情带动,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投资是长期事业,无需为错过机会懊悔——再优秀的公司,股价也会多次被低估。以固态电池为例,若采用巴菲特策略,需从选定公司的第一天起买入,但如何确保选对公司?“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虽是公认准则,执行难度却极高。好行业易判断(如光伏、固态电池、半导体等),但好公司难选,尤其在行业早期阶段,不确定性极大。例如,巴菲特投资某车企时,谁能预判其今日规模?有人称这是运气,但若靠运气能实现年均20%收益率,同样值得敬佩。

A股的炒作情绪反而降低了选好公司的难度——好公司股价也会大幅波动,甚至多次腰斩,投资者无需急于入场,可等待市场充分炒作后,再通过研究筛选目标。然而,炒作也增加了“好价格”的判断难度。例如,某公司合理价格为10元,市场误判至5元,但投资者因犹豫未买入;待价值回归至10元以上后,经研究确认其为好公司,但此时公司已成长,合理价格可能升至15元或20元。若市场再次误判至5元,买入机会难得;若未跌至5元,仅在10元或7.5元时已具性价比,此时若坚持原估值标准,可能再次错过。

为应对这一挑战,投资者可每季度重新核算关注公司的价值。例如,某投资者会为《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中的每家公司设定短期与长期预期:短期预期用于精准估值,长期预期用于风险修正。若公司表现符合预期,加仓或减仓价仅微调;若不符预期,价格调整幅度可能较大。关注固态电池的投资者,也可参考这一方法。

实现年均20%以上收益率的目标,需同时满足“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三要素。尽管执行难度大,但一旦成功,复利效应将显著放大财富。例如,即便年均收益率仅10%,在复利作用下,无论初期本金多少,长期财富积累都将非常可观;若能结合复投策略,财务自由并非遥不可及。对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坚持执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