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阿里夸克AI眼镜登场:智能硬件新赛道,能否撬动下一代入口?

   时间:2025-11-28 23:21:3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正式推出其首款AI眼镜产品,标志着这家科技巨头在智能硬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发布的夸克AI眼镜包含两个系列共六款产品,其中S1系列已开启预售,G1系列则以更亲民的价格切入市场,形成差异化布局。G1系列通过舍弃近眼显示功能,将售价控制在2299元以内,与小米、小度等品牌形成直接竞争,而S1标准套装定价3999元,瞄准高端用户群体。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在发布会上强调,这款眼镜不仅是硬件创新,更是承载AI生态的重要入口。他直言:"用户选择夸克AI眼镜,就等于选择了阿里巴巴千问大模型和整个生态体系。"这款产品被定位为"全天候智能助理",其核心优势在于与支付宝、高德地图、淘宝等阿里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例如,用户可通过眼镜实现扫码支付、商品比价、导航信息投射等场景化功能,未来还将支持开发者生态建设。

产品设计层面,夸克AI眼镜展现出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镜腿厚度仅7.5毫米,上镜框薄至3.3毫米,采用1:1均衡配重设计,配合仿生曲面鼻托和耳弯结构,确保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针对续航痛点,创新采用双电池系统与热插拔技术,配合便携换电仓可实现24小时持续使用。现场体验显示,设备在抓拍、视频录制和声学表现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语音交互在密集网络环境下仍存在延迟问题。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AI眼镜赛道正迎来爆发前夜。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智能眼镜,苹果Vision Pro重新定义空间计算,华为、Rokid等国内厂商则聚焦通信、翻译等实用功能。这种竞争格局背后,是手机作为主入口的地位出现松动。阿里巴巴CEO吴泳铭曾表示:"AI的终极目标不是局限在屏幕内,而是重构物理世界。"眼镜因其天然的穿戴属性,成为承接这一愿景的理想载体。

技术成熟度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因素。阿里巴巴自研的通义千问轻量化模型已实现端侧部署,平头哥半导体芯片为边缘设备提供算力支持,微型传感器和骨传导技术的成本下降,使得"全天候AI助手"从概念走向现实。这些突破集中体现在2024-2025年间,为AI眼镜的商业化铺平道路。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中国轻量级AI眼镜市场规模将在三年内突破百亿元。

选择夸克作为突破口,阿里有着深层战略考量。这款从极简搜索工具进化而来的AI助手,已积累过亿月活用户,其工具属性与眼镜"即时信息获取"的定位高度契合。用户高频使用的学习、办公场景,恰好是夸克AI功能的主要覆盖领域。不同于竞争对手聚焦影音娱乐或社交创作,夸克选择从信息效率切入,将搜索能力延伸至视觉维度,形成差异化竞争路线。

生态协同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夸克AI眼镜深度绑定阿里系应用,理论上可实现导航、会议转写、网盘检索等功能的无缝衔接。但这种紧密耦合也带来潜在风险:任何业务单元的配合延迟都可能影响产品体验。阿里巴巴过往在YunOS、天猫精灵等硬件上的探索表明,跨团队协作效率直接影响产品迭代速度。此次能否打破"软件强、硬件弱"的魔咒,将考验其组织协调能力。

用户习惯培养是更长期的考验。智能手机花费十余年才确立入口地位,智能手表的普及也历经数年迭代。AI眼镜需要证明自己不仅是辅助工具,而是能构建"必需品效应"的穿戴设备。这要求产品在设计、场景、生态三个维度形成闭环,让用户产生持续佩戴的依赖性。夸克面临的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对下一代人机交互范式的定义权争夺。

当前,AI眼镜市场已形成"百镜大战"格局。从meta的社交导向,到华为的全场景互联,再到夸克的信息效率突破,不同路径正在展开激烈角逐。阿里巴巴的入局,不仅为这场竞赛增添重要变量,更将验证"软件定义硬件"模式在AI时代的可行性。这场入口争夺战的胜负,或许要等到技术路径收敛、用户体验成熟后才能见分晓,但其引发的产业变革已不可逆转。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