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月之暗面(以下简称“月暗”)正以独特姿态吸引着行业目光。这家由杨植麟领衔的公司,凭借一系列技术突破与战略调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
月暗内部文化被形容为“和谐的暴躁”。前员工透露,技术团队沟通直接高效,虽不乏激烈争论甚至情绪化表达,但矛盾往往迅速化解。这种文化下,公司人效比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大厂需三五十人完成的任务,月暗仅需两人即可实现。一位接近公司的投资人评价称,月暗在文化统一性、人员精简度与技术纯粹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24年末至2025年初,月暗经历了一段动荡期。激进的市场推广策略引发争议,与投资人朱啸虎的诉讼纠纷更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同期,公司新模型发布计划因DeepSeek-R1的强势崛起而被打乱。数据显示,2025年9月Kimi的月活跃用户数(MAU)仅为967万,与豆包(1.72亿)和DeepSeek(1.45亿)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种困境在7月迎来转折点。
Kimi-K2模型的发布成为月暗技术实力的证明。该模型在编码、数学推理等任务中表现卓越,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刷新纪录。随后推出的Agent模式“OK Computer”、混合线性注意力架构Kimi Linear及首个推理模型K2 Thinking,均凭借原创性技术获得业界认可。美国《自然》杂志将K2的表现形容为“又一个DeepSeek时刻”,硅谷投资人查马斯更将部分工作从Grok迁移至Kimi K2。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2025年2月,杨植麟叫停大规模市场投放,转而聚焦基础算法与模型能力升级。这一决策源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当DeepSeek-R1无需营销即成国民应用时,单纯依靠流量获取用户的模式已难持续。月暗选择将资源集中投入研发,通过连续发布技术成果重塑竞争力。
在模型架构创新方面,月暗展现出独特路径。其开发的混合线性注意力架构通过优化KDA模块设计,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算力成本。这种技术路线与DeepSeek的稀疏注意力机制形成对比,后者近期探索的OCR路线(纯像素输入模型)则被月暗研究员认为“过于刻意”。月暗更倾向于在特征空间寻找通用解决方案,这种理念贯穿于其技术决策始终。
人才战略是月暗保持竞争力的另一关键。公司核心团队稳定性远超同行,这与其创始人杨植麟的个人魅力密不可分。这位清华姚班出身、师从苹果AI负责人的技术领袖,不仅学术成就斐然,更以理想主义情怀吸引顶尖人才。团队中既有“苏神”苏剑林这样的技术大神,也有通过摇滚乐队命名会议室展现的极客文化。这种独特氛围下,月暗形成了简洁高效的组织架构——算法、基座、数据等环节紧密协作,任何短板都会直接影响整体表现。
商业化探索仍在进行中。2025年9月推出的会员付费订阅服务,将Kimi-researcher、OK Computer等功能分层定价,但按请求次数计费的模式引发性价比争议。月暗回应称将考虑改进计费方式,同时强调当前定价符合后端成本结构。面对大厂竞争,投资人指出创业公司需找到差异化生存之道。月暗的选择是继续深化技术优势,其“模型训模型”的设想已进入实践阶段——K2正在参与K3的开发,视觉-语言版本的研究也在推进中。
当前,月暗正进行新一轮融资,规模约6亿美元,投前估值达38亿美元。尽管商业化路径尚未完全清晰,但其技术实力与团队稳定性仍被资本市场看好。在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征途上,这家以技术理想主义为底色的公司,正通过持续创新书写自己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