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曾经的“铁三角”阵营中,伊利、蒙牛依然稳居行业前列,光明乳业却逐渐失去领先地位,被成立不到二十年的新乳业实现反超。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传统乳企与新兴势力在战略布局、市场响应能力上的显著差异。
从财务数据来看,光明乳业的业绩下滑趋势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仅为8721万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达1.3亿元。相比之下,新乳业同期净利润高达6.23亿元,同比增长31.48%。若将时间维度拉长至2021-2024年,新乳业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光明乳业的困境主要源于其长期形成的区域依赖症。作为扎根上海的老牌企业,光明乳业将资源过度集中于华东市场,导致全国市场布局薄弱。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在区域经济波动或竞争加剧时,极易引发业绩波动。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光明乳业在上海大本营的营收为52亿元,同比下降4%;其他地区营收74亿元,同比下滑3.6%。海外业务虽同比增长4.52%,但主要受新莱特拖累——该子公司2024年净亏损4.5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亏损6300万元。
消费市场趋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光明乳业的挑战。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喝鲜奶”逐渐取代“买得到奶”成为核心需求。2024年第三季度至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低温纯牛奶销售额同比涨幅显著超过常温纯奶,渗透率持续上升。这一趋势本应是光明乳业的优势领域——其早年通过巴氏杀菌技术和送奶入户服务,在华东市场建立了“鲜奶”品牌认知。然而,全国冷链物流网络的完善和即时零售的兴起,打破了低温鲜奶的区域限制,君乐宝“悦鲜活”、新乳业“24小时”等全国性品牌迅速涌入光明乳业的大本营。光明乳业试图向全国市场扩张时,却面临渠道重建的难题,最终在行业转型期错失关键机遇。
光明乳业的核心业务液态奶表现持续萎缩。2021-2024年,其液态奶营收从171亿元降至142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8.57%,仅剩101亿元,直接拖累公司净利润。为应对压力,光明乳业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出售资产回血,2025年9月将新西兰新莱特的Pokeno工厂等资产转让给雅培,一次性获得12亿元资金;二是加码新品研发,2025年上半年推出光明优倍5.0超鲜牛乳等多款产品,但目前尚未对业绩形成有效支撑。
与光明乳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乳业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了弯道超车。其首要策略是通过并购整合破解区域依赖难题。新乳业没有选择盲目扩张,而是以收购地方优质乳企为切入点,将四川华西、云南蝶泉等区域品牌纳入体系。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地方品牌的本土优势,又通过统一管理输出技术和资源,快速覆盖西南、华南、华北、西北四大市场。2025年上半年,其西南和华东市场营收同比分别增长5.1%和6.8%,增速均超过公司整体水平,有效分散了区域风险。
在低温奶领域,新乳业将“鲜”从产品卖点升级为战略核心,构建了“308极致供应链”——消费者提前3小时下单,产品0点灌装,早8点送达。这一模式不仅保证了产品新鲜度,还将2025年前三季度的存货周转天数降至31.93天,低于光明乳业的53.92天。对于保质期短的低温产品而言,更快的周转意味着更低的临期损耗和资金占用,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叠加2025年原奶价格下滑的因素,新乳业的净利率从2024年的5.16%提升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7.6%。
新乳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其竞争优势。在上游,公司与挪威基诺奶牛育种协会合作,2025年4月推出国内首款挪威红牛鲜牛奶,从牛种源头建立差异化壁垒;在中游,依托重点实验平台建成保藏2000多株特色菌株的资源库,并将功能性菌株应用于“初心”“活润”等明星产品,持续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这场乳业格局的重塑,本质上是“守成”与“破局”的战略博弈。光明乳业受困于区域依赖和供应链效率滞后,错失转型机遇;新乳业则通过全国化布局、高效供应链和全链条创新,精准抓住了低温奶市场的红利。随着竞争持续深化,两家企业的未来走向仍需市场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