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领域,Momenta的名字频繁被业内提及,但关于其为何迟迟未踏上上市之路的疑问也一直挥之不去。去年,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一波上市热潮,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相继上市,而Momenta在完成赴美上市备案后却陷入了沉默。
Momenta在L2辅助驾驶领域已经站稳脚跟,并非无名小卒。对于其未上市的原因,业界有两种主要猜测。一种是从投资人角度看,可能是数据表现不佳,L2软件销售利润微薄,难以支撑起高估值。此时上市,后期股东可能会面临账面浮亏,因此选择维持上一轮估值,保持体面。另一种猜测则是从战略层面考虑,Momenta管理层或许认为仅以“ADAS方案商”的身份上市并不甘心。毕竟,港股已有地平线、佑驾,美股有Mobileye和文远知行(后者ADAS占比也不高),市场对ADAS的热情已经减退。要上市,就得带着Robotaxi一起,实现ADAS+Robotaxi的双线闭环,这样的故事才更吸引人,估值天花板也更高。
事实上,Momenta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L2量产车辅助驾驶供应商的基础上,Momenta正在芯片、无人配送、无人出租、出海四个方向同步推进。据接近Momenta的人士透露,目前Momenta的芯片demo测试表现优异,无人配送项目也处于初期阶段,企业应积极寻求IPO机会。
同时,Momenta也在各地车展中高调展出Robotaxi产品,据《雷锋网》报道,这实际上是为了年底港股IPO定制的剧本。只做L2量产交付,利润微薄且成长性有限,难以支撑高估值。从业务进展来看,Momenta抓住了传统燃油车企急于提升辅助驾驶能力的需求,在L2量产车辅助驾驶方案竞争中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融资与市场的双重压力,急需讲述一个高技术壁垒的故事来证明其增长潜力。
与其他自动驾驶企业不同,Momenta采用的是“一个飞轮,两条腿”的战略,即在量产车L2辅助驾驶方案和L4自动驾驶两个方向同时推进,通过L2积累的实际测试数据来支撑L4的研发进展。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曾表示,由于量产自动驾驶与全无人驾驶架构一致,因此可以先把无人系统放在测试车上运行,成熟后再推进量产。
然而,过去几年里,Momenta的增长几乎全靠L2这一条腿在支撑,L4方面迟迟未能拿出能撬动市场的硬成果。尽管如此,Momenta在L2领域的表现仍然亮眼。宝马、智己、奇瑞、日产、丰田、大众等多家关键车企已成为其客户,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格局。佐思汽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Momenta以60%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城区导航辅助驾驶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在L4方面,Momenta长期通过享道出行Robotaxi进行实际运营测试。但对比无人出租第一梯队玩家,无论从开城速度还是订单总量来看,Momenta都存在较大劣势。为了提升数据闭环的效率,Momenta正在加码Robotaxi运营力度,寻求通过自有车队获取更多测试数据。
在辅助驾驶市场,Momenta被誉为“智驾安卓”,与深度捆绑硬件方案的华为智驾形成鲜明对比。Momenta不仅占据了市场份额优势,而且客户拓展速度极快。这背后,Momenta踩中了两轮市场红利。随着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大增,车企纷纷加大智驾投入,Momenta开始享受到市场红利。比亚迪更是喊出了全民智驾的口号,计划在全部车型上搭载智驾功能,这让L2级辅助驾驶成为车企竞争的入门门槛。
在此背景下,传统燃油车企选择集体转型,尽快接入便宜好用的辅助驾驶供应商。Momenta凭借其成熟、性价比高的智驾方案,能在短期内完成车型适配,因此赢得了大量订单。与Momenta合作,车企能够掌握话语权,同时用自研方案冠名,进行智驾技术宣传。
然而,Momenta也面临着品牌力薄弱和话语权高度依赖车企的困境。在消费者市场,Momenta缺乏认知溢价,车主往往是冲着背后的整车品牌而非Momenta的品牌买车。随着BBA等多家车企加紧自研L3智驾能力,并在部分中高端车型中尝试搭载,Momenta的“太子陪读”定位也面临着持续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