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一位在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在2016年开启了他的新篇章——“二次创业”。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半导体材料领域,一个同样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关键环节。王东升创立的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从中分拆出的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奕材”),正逐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王东升的故事,是一段从低谷到巅峰的传奇。1993年,他接手濒临破产的北京电子管厂,面对“缺芯少屏”的产业困境,他带领团队历经26年,将京东方发展成为全球液晶面板巨头,成功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垄断。如今,王东升再次出发,致力于解决“缺芯”问题,而半导体硅片正是芯片制造的基石。
西安奕材的发展轨迹,与王东升在京东方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新的时代特色。从2016年在北京创立,到2019年至2020年完成战略迁址至西安,并聚焦12英寸半导体硅片领域,西安奕材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王东升领导下的这支团队,用短短数年时间,就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技术上的突破,是西安奕材取得成功的关键。公司申请的境内外专利数量已达到1635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八成。在12英寸抛光片的关键指标上,西安奕材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与全球前五大厂商处于同一技术梯队。这些技术上的成就,为西安奕材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截至目前,公司已通过144家客户的验证,成为国内主流存储IDM厂商的战略级供应商。
然而,西安奕材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半导体硅片市场的高度寡头垄断格局,给这家新兴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前五大厂商占据了超过85%的市场份额,而硅片技术的发展又具有延续性,行业技术壁垒极高。供应链安全也是西安奕材面临的一大难题。公司成本占比最高的原材料——电子级多晶硅,以及部分关键石英制品,全球供应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海外企业。这种对进口材料的依赖,构成了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控制的主要风险。
在产能消化方面,西安奕材同样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公司计划到2026年将总产能提升至100万片/月,但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以及全球硅片市场供需平衡的状态,使得大量产能的释放可能导致行业供需失衡。若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或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滑,西安奕材将面临存货积压和资产减值的风险。
尽管如此,西安奕材仍在努力前行。公司正在积极与国内供应商深化合作关系,以降低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同时,西安奕材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和支持。在王东升的带领下,这家被誉为“硅片界京东方”的企业,正承载着中国半导体材料自主可控的希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西安奕材的征途,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命运,更将深刻影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格局。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这家新兴企业能否突破重重关卡,真正成长为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的全球性企业,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