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货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于玻璃与纯碱的供需动态及价格走势。薛鹤翔与陆甲明,作为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的知名分析师,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据两位分析师指出,玻璃市场目前面临供需修复速度放缓的挑战。尽管夏秋之交通常是需求驱动的关键时期,且国内多项消费支持政策的效果也备受瞩目,但短期内,库存的反弹仍给供需消化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对于1月合约而言,政策预期与短期消费驱动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市场走势变得更为复杂。
纯碱市场方面,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经过供需双方的短期调节,市场开始趋向于修复。库存的连续两周下降被视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同时也反映出长周期调节任务依然艰巨。进入9月,市场将密切关注供给稳定性以及存量压力能否进一步消化。
从具体数据来看,8月份国内纯碱期货价格总体呈现震荡回落态势。7至8月间,纯碱市场经历了一波估值的快速切换。7月初,以反内卷为核心的供给修复预期推动期货和现货价格连续反弹,市场更多关注未来的供给修复机会。然而,由于新工艺、新产能的持续投放,产量增加的同时,实际需求因靠近房地产等传统行业而表现疲软,供需差距逐渐显现。因此,7月末市场走势转为先涨后跌。
进入8月,市场驱动因素逐渐从预期转向现实。现货价格回落促进了供给端的收缩,工厂检修数量增加,行业开工率下降。同时,期货市场上预期因素被逐步挤出,更多聚焦于实际的供需传导过程。尤其是纯碱现货库存有所消化后,盘面价格下跌速度放缓。下游玻璃需求的短期反弹也加速了纯碱去库速度。截至上周,纯碱生产企业库存与高点相比下降了约15万吨,为9月份的消费季节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纯碱生产企业整体开工率为82.1%,其中氨碱厂家平均开工85.3%,联碱厂家平均开工83.4%,天然碱厂平均开工71%。尽管部分装置仍处于降负运行状态,但纯碱现货利润方面,联碱法装置和氨碱法装置生产利润持续承压。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的复杂性。
玻璃市场方面,7-8月国内玻璃现货和期货的运行总体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尽管7月反内卷产业政策预期一度推动玻璃价格快速反弹,但实际基本面运行成效并不明显。供需进一步修复相对缓慢,玻璃日融量未能大幅下降。进入8月,玻璃生产企业的日融量不降反升,部分原因归于下游行业备货需求以及部分城市放松限购政策推动的刚需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库存的消化进程,并导致8月上游生产企业库存有所反弹。
全国整体玻璃库存方面,虽然较上周有所去库,但分区域来看,部分地区库存仍呈现增加趋势。这反映出玻璃市场供需矛盾的地区差异性以及库存消化的不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