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行业正面临一个普遍难题:同质化竞争严重,商家难以打造出真正的爆款产品。从服装到日用品,再到食品,各大购物平台上充斥着外观、功能甚至宣传文案都高度相似的商品。商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陷入价格战,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创新动力也随之减弱。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困扰着中小商家,也让许多知名品牌感到压力。
在传统乳业领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原奶供应过剩导致行业准入门槛降低,大量代工品牌涌入市场。与此同时,消费者的人均饮奶量增长趋于平缓,市场需求接近阶段性天花板。伊利和蒙牛作为行业龙头,不得不加快创新步伐,试图在稳定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开拓新的消费群体。
2024年春节期间,伊利与“五路财神”IP合作,推出龙年限定版“财神装”纯牛奶,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2025年,伊利再次发力,推出“财运装”纯牛奶,并随产品附赠百家姓贴纸。Q版财神形象结合互联网玩法,精准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情绪需求,首月销量突破200万件。蒙牛也不甘示弱,2025年春节前两周,与热门电影《哪吒2》联名推出纯牛奶,首月销量超过20万件。随后,蒙牛又推出“轻彩绘量贩装”纯牛奶,主打环保包装理念,上线后迅速热销6万提。
这两大乳业巨头的成功,离不开拼多多的助力。伊利通过拼多多的数据洞察,发现年轻消费者在节日期间对定制化礼品的需求旺盛,且更倾向于购买具有情绪价值的产品。蒙牛则在拼多多的鼓励下,首次尝试IP联名合作。拼多多团队不仅提供了平台补贴资源,还为备货、补货规模和时间节点制定了详细的运营和销售规划,帮助蒙牛降低了市场风险。
拼多多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数据洞察和运营规划上,还通过万人团、百亿补贴等资源,以及多多视频等种草渠道,帮助品牌快速触达消费者,缩短爆款周期,降低营销成本。蒙牛新零售拼多多团队负责人李锐透露,拼多多的精准赋能使每月节省约十万元费用,这部分资金被重新投入产品研发,形成了“创新-爆款-再创新”的良性循环。2025年上半年,伊利营收同比增长3.37%,扣非净利润暴增31.78%;蒙牛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3.4%,毛利率升至41.7%。
除了知名品牌,拼多多的扶持计划也为中小商家和白牌厂商提供了突破同质化的机会。在义乌从事日用百货销售的张小杰,此前一直为产品同质化问题困扰。在拼多多的建议下,他推出了首款专利产品“有手柄的微波炉防溅盖”。这款产品成本约5元,售价却能达到29.9元。拼多多将该产品标注为“机会商品”,并加大流量扶持,日销量迅速攀升至三四千单。如今,张小杰的拼多多店铺年营收达6000万元,近一半来自该平台。
张小杰的目标是获得拼多多的“黑标认证”,这将使他从工厂白牌升级为独立品牌,获得更多平台资源和补贴。资料显示,黑标商品的溢价能力比白牌商家高15%-20%,还能打通超商、展会等线下渠道。在义乌,像张小杰这样通过拼多多实现品牌化跃迁的商家并不少见。卖卷发棒的余永远、卖梳子的金鑫东等,都通过与拼多多的合作,找到了创新思路,构筑了自身的护城河。
拼多多的扶持计划还延伸至农产品领域。2025年,“多多好特产”行动走进随州稻米、昭通土豆、昆明鲜花等地,提供加工、产品矩阵和渠道方面的技术扶持。例如,昭通黄心土豆因加工技术不足,只能低价销售初级产品。拼多多在当地建厂,引进设备,将其加工成年轻人喜爱的薯片,带动1.1万户农民增收。半年报显示,全国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时令水果增长51%,海鲜水产增长48%。
2025年4月,拼多多启动“千亿扶持”计划,拟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超1000亿元的资金和流量资源,帮助产业带商家进行新质供给转型。这一计划被媒体称为“中国电商最强的补贴推动计划”。尽管拼多多的业绩因此出现收缩——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7.35%,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但公司董事长陈磊表示,短期业绩波动在所难免,立足长期、推动品牌与工厂转型升级,才能为产业的长远发展留足空间。
从“百亿减免”到“千亿扶持”,拼多多通过牺牲利润,推动电商供给模式的迭代升级,深入破局同质化僵局。这背后既有商业利益的考量,也体现了与品牌商家共赢的逻辑。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新品爆款打造行动中,拼多多正成为电商生态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