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我国储能、光伏、核电及风电领域迎来双重政策利好。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8亿千瓦,带动直接投资超2500亿元。同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对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我国将构建多元储能体系,重点推动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升级,同时拓展飞轮储能、热储能等新型技术路线应用。方案提出在沙漠、戈壁等新能源基地配套建设储能设施,通过煤电与储能联合运行优化电力调节能力,并鼓励利用退役火电厂场地建设储能项目。在电网侧,方案要求在新能源汇集区、直流馈入区等关键节点布局独立储能电站,推广构网型储能技术,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
应用场景创新成为政策亮点。方案明确在工业园区、算力中心、商业综合体等领域推广"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虚拟电厂等模式,研究将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需求响应。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国内储能系统招标量达144.1GWh,同比增长216%,其中8月单月招标容量激增至47.2GWh,环比增幅达1142%,反映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储能的迫切需求。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则聚焦装备制造业升级。方案提出2025-2026年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实现增长,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达7%。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方案明确加快陆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规范发展,同时稳步推进沿海核电项目核准,要求2026年前实现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
政策效应迅速在资本市场显现。A股储能、核电板块集体走强,德明利、科华数据、润建股份等10余只个股涨停,沃尔核材、电气风电等跟涨。行业分析指出,当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9491万千瓦,内蒙古、新疆等地装机超千万千瓦,为2026-2027年市场发展奠定基础。陆上风电上半年招标量持续高增,海上风电下半年将进入交付高峰期,预计年底深远海规划将有积极进展。
光伏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初显。兴业证券分析认为,行业通过"提价""限产"双路径推动价格修复,目前重点不在于具体改革形式,而在于"反内卷"决心带来的行业格局优化。核电领域,华福证券指出其年利用小时数超7000小时,且不排放污染物,随着技术进步,核能在制氢、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空间将进一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