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大V罗永浩与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之间因“预制菜”问题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榜,引发公众对预制菜标准和餐饮透明度的广泛讨论。
事件的导火索是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微博。他表示,近期与同事在西贝就餐时发现,所点菜品几乎均为预制菜,且价格偏高,体验感较差。他呼吁相关部门推动立法,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针对这一指控,西贝方面迅速回应。客服人员表示,店内招牌菜如牛大骨为每日现煮,莜面由员工现场手搓,炒菜则使用新鲜蔬菜现场制作,不存在预制菜情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进一步强调,目前全国370余家门店的所有菜品均非预制菜,并宣布从次日起开放后厨参观,消费者可全程监督菜品制作过程。
贾国龙还公开了罗永浩一行5人当晚的点餐记录,共13道菜。他表示,经复盘监控和梳理服务流程,未发现任何违规操作。然而,罗永浩对此并不认同。他质疑菜品温度不足,称“没有一道菜是滚烫的”,且能尝出“隔夜菜的味道”,认为这是预制菜的典型特征。
随着争议升级,贾国龙宣布将推出“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指控其言论损害品牌商誉。罗永浩则强硬回应,称已做好应对准备,并在微博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呼吁现役或退役员工提供线索。
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在于预制菜的定义。预制菜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引入中国后随冷链技术发展实现产业化。但长期以来,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定义模糊。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不包括主食类食品。
贾国龙解释称,西贝使用的是“预加工食材”,如将毛菜处理为净菜、羊排切割成型等,但并非预制菜。然而,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与官方定义存在差异。罗永浩晒出的网友提供的“堂食袋装”小牛焖饭和椒麻鸡图片,被许多人视为预制菜的典型。
有评论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净菜或半成品是否属于预制菜范畴尚无明确界定,商家宣称的“现场制作”具体包含哪些步骤也不清晰。消费者如何区分“现作”与“复热”,目前仍缺乏直观标准。尽管相关通知鼓励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但并非强制要求,导致争议难以平息。
从网友反馈来看,支持罗永浩的呼声并非完全认同其观点,而是希望借此推动餐饮行业提高透明度。许多消费者认为,餐厅对预制菜的使用越公开,对行业和消费者都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