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引发关注,小米汽车因涉及大规模召回计划登上舆论焦点。此次召回涉及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车型,召回原因直指车辆辅助驾驶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成为智能汽车时代软件缺陷管理的典型案例。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信息,此次召回覆盖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SU7标准版电动汽车。经核查,当车辆L2级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启用时,系统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与处置能力存在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可能增加碰撞风险。小米汽车通过OTA技术为召回车辆免费升级软件,重点优化速度控制策略并新增动态车速功能,旨在提升辅助驾驶系统的可靠性。
这已是小米汽车年内第二次实施召回。今年初,该公司曾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存在授时同步异常问题,召回30931辆SU7车型。彼时软件缺陷导致系统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失效,同样通过OTA技术完成修复。两次召回均聚焦辅助驾驶系统,暴露出智能汽车在软件迭代过程中面临的共性挑战。
智能汽车行业正经历从硬件到软件的范式转变,OTA技术已成为解决软件缺陷的主流方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通过OTA实施的召回次数同比增长246.8%,涉及车辆406.8万辆,占全年汽车召回总量的36%。这种"云端修复"模式虽减少用户维修成本,但并未改变召回的监管本质——生产者仍需严格履行备案程序,确保用户安全。
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汽车展现出激进的技术路线。2021年通过投资纵目科技布局自动驾驶技术,2023年宣布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系统,并计划在2024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在智驾领域的研发投入已达47亿元,组建3000人规模的AI工程师团队。2024年11月,该公司宣布全系车型支持端到端代客泊车功能,宣称可在断网情况下正常使用。
然而技术突破伴随现实考验。今年3月,一辆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事故,造成3人死亡。初步调查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达116km/h。该事件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的质疑,尽管官方调查尚未公布结论,但已对行业信心造成冲击。此后小米汽车悄然调整宣传策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强调驾驶者需保持注意力。
面对持续的技术争议,小米汽车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合作仍在深化。今年7月,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透露双方正在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软件。此次召回涉及的OTA升级,包含对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的优化措施,显示公司在安全与功能平衡间的持续探索。
当前智能汽车市场呈现复杂态势,特斯拉中国等企业也曾通过OTA实施大规模召回。监管层面,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汽车远程升级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明确要求,采用OTA方式的技术服务需履行召回备案程序。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技术迭代的灵活性,又维护了消费者权益。
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提升,软件缺陷管理正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分析指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将取决于企业应对软件问题的响应速度与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小米汽车此次主动召回并快速部署OTA升级,展现出对产品安全的重视,但如何重建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仍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