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王刚教授团队近日在水下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敏捷型水下机器人“海龟”成功实现近海底环境观测厘米级精度,并凭借灵活的机动性能打破传统设备的技术局限。该成果已通过科技领域权威媒体报道,引发学界与产业界广泛关注。
针对传统水下机器人存在的沉积物扰动问题,研究团队通过优化推进器布局设计,使“海龟”在航行过程中对海底沉积物的干扰降低90%。其独特的推进系统可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几乎不产生可见涟漪,为海洋生态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观测条件。在感知技术方面,团队创新提出“三点惯性测量感知方法”,通过多传感器协同工作,将数据噪声减少76.2%,响应速度提升1.1倍,倾角控制稳定性提高7.16倍,有效解决了贴底航行时的触底风险。
为突破复杂海底地形的机动瓶颈,研究团队在跟踪算法中引入姿态约束机制,使“海龟”具备360度全向运动能力。该技术不仅让机器人能够灵活穿梭于珊瑚礁等精细海洋环境,还拓展了其在深海资源勘探、水下救援及生物样本采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实验数据显示,优化后的运动控制算法使机器人在狭窄空间内的转向效率提升40%,定位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公开资料显示,王刚教授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水下机器人与环境适配技术研究。其团队在两栖环境颗粒介质接触力学、水下复合推进理论及柔性驱动器件开发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相关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作为IEEE高级会员及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王刚教授的研究为智能海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