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在北极冰区创造历史,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任务,并在北极海域累计开展十余次深潜作业。此次任务标志着“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首次从南海海试转向极地科考,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迈入新阶段。
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深海一号”科考船于7月中旬从青岛启航,搭载“蛟龙”号及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雪龙2”号破冰船的保障下,于北极海域开展多学科联合考察。9月上旬完成全部作业后返回青岛,历时近两个月。期间,“蛟龙”号与ROV首次实现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通过载人潜水器直接观察与无人设备远程探测相结合,显著提升了极地深海探测效率。
科考团队在北极海域取得多项突破性发现。通过AI技术对高清影像资料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分布呈现显著空间差异:在数十至百公里范围内,生物密度、物种多样性及个体体型均出现明显变化。这种分布特征与海底地形及水深条件密切相关,相关数据将为绘制极地生物多样性图谱提供关键依据。
地质调查方面,团队在海底发现疑似麻坑构造、溶蚀孔洞及碳酸盐岩沉积,并观测到多个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历史时期的冷泉活动,为研究北极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甲烷循环提供了直接证据。科研人员指出,冷泉喷发形成的特殊沉积结构,有助于理解极地深海生态系统与地质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载人潜水器的精细观测使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北极深海生物的垂直分布规律。通过近距离观察底栖生物群落,团队发现部分物种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特征,例如某些贝类通过特殊生理结构应对低温高压环境。这些发现为评估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观测维度。
此次科考还完成了CTD温盐深剖面仪采水作业,获取了北极海域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及溶解氧等关键参数。结合潜水器观测数据,科研人员正在构建北极深海环境综合模型,该模型将有助于预测极地环境变化对全球海洋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