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领域迎来重要进展——珞石机器人正式启动赴港上市进程。作为国内唯一同时具备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量产能力的企业,该公司于9月29日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18C规则在主板挂牌,中金公司与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珞石机器人在多关节机器人领域表现突出:2024年其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在中国本土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全球制造商中位列第七。公司成立于2015年,业务覆盖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应用,产品已进入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及医疗等多个领域。
多关节机器人以旋转关节为核心运动单元,通过多关节组合实现三维空间灵活作业。该类产品主要分为两类:工业机器人具备六个以上自由度,以高精度、高负载为特点,通常在隔离区域运行;协作机器人则支持人机直接交互,适用于共享工作空间或近距离协作场景。
财务数据显示,珞石机器人营收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1.53亿元、2.67亿元和3.25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76亿元,同比增长超50%。但同期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净亏损分别为2.38亿元、1.57亿元、1.9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0.9亿元,同比扩大7.94%。
毛利率表现成为亮点。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从7%逐步提升至22.3%,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不过,机器人解决方案业务因拓展新行业产生的初始布局成本,部分抵消了整体毛利率的提升。
研发能力是港交所18C规则的核心考察指标。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珞石机器人研发投入分别为6715.6万元、5937.0万元、5421.8万元及2592.1万元,占同期收入比例分别为44.0%、22.2%、16.7%和14.7%。根据规则要求,"已商业化公司"研发开支占比需不低于15%,目前公司符合该标准。
供应链集中度风险逐渐显现。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达50.6%,较2023年的25.1%显著上升。同期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为13.2%,公司提示若主要供应商合作关系变动,可能导致生产延迟或成本上升。
现金流压力持续存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累计净流出超3.9亿元,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从4.51亿元骤降至2181.1万元。融资活动成为运营关键支撑,同期融资现金净额分别为2.47亿元、5.08亿元、-0.27亿元和1.94亿元。
股权结构方面,创始人庹华通过直接持股13.46%、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5.44%投票权,以及获得西藏梅岭等机构投票权委托,合计控制公司38.78%的投票权。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包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新希望集团和襄禾资本,资深独立投资者为深创投和清控银杏。
行业背景显示,中国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灼识咨询预测,2029年中国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45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5.7%。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366亿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87亿元,后者复合年增长率达28.8%。近期已有优艾智合、微亿智造等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交上市申请,形成集中递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