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太阳或曾有“孪生兄弟”?双星谜题下地球的命运与未知探索

   时间:2025-10-07 13:00:5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研究太阳系形成过程时,一组异常的角动量分布数据引发了科学界的关注:太阳作为太阳系中质量占比达99.86%的天体,其角动量却仅占0.6%;而木星等质量相对较小的行星,却拥有超过99%的角动量。这种反常现象既无法用经典星云假说解释,也与现有天体演化模型存在矛盾。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重新审视了一个被讨论多年的假设——太阳或许曾存在一颗伴星。

这个假设并非空穴来风。早在19世纪,天文学家就发现银河系中双星系统的数量远超单星系统。气体云坍缩形成恒星时,通常会产生多个星体,而太阳的“孤独”状态显得尤为特殊。更引人注目的是,地质学家发现地球历史上的大灭绝事件呈现出约2600万年的周期性。这两个看似无关的现象,因“太阳伴星”假说而产生了联系。

关于这颗假想伴星的争论持续了近十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模拟恒星形成过程,提出这颗名为“涅墨西斯”的伴星可能是一颗质量约为太阳10%的红矮星,曾位于奥尔特云外围。它的引力扰动可能引发彗星撞击地球,从而导致灭绝事件的周期性发生。然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红外望远镜观测太阳系周边10光年范围,未发现任何红矮星或棕矮星的踪迹,并计算出此类伴星存在的概率不足0.1%。

2023年,两项对立的研究进一步加剧了争议。一支团队通过分析陨石中的同位素组成,发现某些元素的分布特征只能由多星系统解释,从而声称找到了“涅墨西斯”存在的化学证据。另一支团队则反驳认为,这些同位素差异可能源于超新星爆发的冲击,与伴星无关。深入分析发现,两篇论文的关键分歧在于对原行星盘扰动强度的估算——前者假设了伴星的引力影响,后者则未考虑这一变量。

“太阳有伴星”的假说最早提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被视为荒诞之谈。随着开普勒望远镜发现大量系外双星系统,甚至在开普勒-47系统中找到位于宜居带的环双星行星,这一假说重新受到关注。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涅墨西斯”确实存在过,它如今去了哪里?

面对传统望远镜观测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尝试了新的研究方法。2024年,一支研究团队采用“恒星家谱溯源法”,通过分析太阳的化学成分,尤其是锂和铍元素的丰度,在银河系中寻找与太阳化学特征相似的恒星。这种方法基于同一气体云形成的恒星具有相似化学指纹的原理。

在调试分析模型的过程中,研究团队遇到了技术难题。最初的光谱匹配算法将背景噪声误判为目标信号,导致连续11次数据处理失败。经过三个通宵的努力,团队为算法添加了“化学特征过滤阀”,成功剔除了超新星污染的光谱信号。第12次尝试时,他们捕获到了5颗疑似“太阳兄弟”的恒星信号。然而,这些恒星的轨道与太阳系并无关联,引发了新的疑问:它们真的是太阳失散的“手足”吗?

基于这一线索,科学家们进一步探讨了双星系统对地球的影响。通过行星轨道模拟程序,他们发现若伴星为红矮星且处于S型轨道(地球绕太阳旋转,太阳和红矮星相互绕转),地球的轨道离心率将显著增大。这会导致地球在“近日点”时表面温度飙升至70℃以上,而在“远日点”时则陷入冰期,海平面下降百米。模拟结果显示,100万年后,地球轨道将变得混沌,四季交替完全紊乱,生命难以存活。

若地球处于P型轨道(绕两颗恒星的共同质心旋转),情况会相对稳定,但光照变化成为新的挑战。当两颗恒星同时出现在天空时,地表光照强度将增加40%,植物可能需要演化出厚叶片以防晒;而当其中一颗被另一颗遮挡时,地球将陷入持续数周的“双日食”,光合作用几乎停滞。模拟中加入的生物演化模块显示,这类环境下的生物可能会发展出“双重代谢系统”,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像某些细菌一样进行化能合成。

辐射威胁也是双星系统的一大挑战。双星系统的恒星风会相互叠加,地球磁场需要比现在强3倍才能抵御高能粒子。模拟结果显示,没有强磁场保护的行星,其大气将在1亿年内被剥离,变成类似火星的荒芜星球。即便有磁场保护,生物也需要演化出特殊的防护机制,如皮肤分泌含锰的防护膜或体内具有高效的DNA修复酶。

然而,开普勒-47c的案例表明,双星系统并非完全不适合生命存在。这颗位于双星系统宜居带的行星,模型显示其可能存在液态水。这说明伴星的质量和轨道距离是关键因素。如果“涅墨西斯”是一颗质量极小的褐矮星,且与太阳间距超过100天文单位,地球轨道或许能保持稳定。但这样一来,它又无法解释此前观测到的灭绝周期和角动量异常,形成了新的逻辑困境。

在研究进行到第8个月时,团队有了新的发现。分析那5颗疑似“太阳兄弟”的恒星数据时,他们发现其中一颗在10亿年前与太阳系的轨道有过交点。更巧合的是,这颗恒星周围也存在轨道混乱的岩石行星。这一发现让团队既兴奋又困惑:太阳和它的“兄弟”是否真的在星团中失散?它们是否各自带走了一部分行星物质,从而导致了太阳系的角动量异常?

目前,这一猜想仍缺乏直接的天体物理证据。恒星的演化周期过长,科学家们无法直接观测到10亿年前的场景。尽管通过化学分析和轨道反推,他们拼凑出了可能的“太阳系童年故事”,但就像找到了疑似的家谱碎片,却缺少DNA比对的铁证。

不过,科学家们认为,太阳的“孤独”或许是地球生命的幸运。双星系统的引力扰动、辐射爆发和光照紊乱,都可能成为生命的威胁。地球能够孕育出丰富的生态系统,依赖的正是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引力环境,以及恰到好处的磁场和大气层。

这项研究为理解太阳系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下一步,科学家们计划利用詹姆斯·韦伯望远镜观测那几颗“太阳兄弟”的行星大气,寻找更多化学关联的证据。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揭开太阳是否真的有过“兄弟”的谜团,以及那段失散的岁月里太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