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类星体:宇宙中突破认知的“疯狂巨兽”,藏着多少未解之谜?

   时间:2025-10-07 13:14:3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调试韦布望远镜观测数据的过程中,一个异常的发现让科研团队陷入震惊——一束源自128亿年前的X射线信号,其亮度竟超出理论预测值3倍有余。这束信号的源头是类星体RACS J0320-35,当人类观测到它时,宇宙仅诞生9.2亿年,而其中心黑洞的质量已达到太阳的十亿倍。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现有黑洞生长理论,因为按照常规演化模型,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此巨大的黑洞几乎不可能。

类星体的反常现象并非首次出现。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发现这类天体以来,它们始终是天文界的未解之谜。作为超大质量黑洞吞噬物质的产物,类星体释放的能量却远超其宿主星系所有恒星的总和。更令人困惑的是,韦布望远镜近年探测到的早期类星体中,部分在宇宙诞生不足10亿年时便已存在,且黑洞质量达到数十亿倍太阳质量。这种“超速生长”现象,与基于当前物理理论推导的演化速度存在根本性矛盾。

关于类星体异常亮度的解释,学术界长期存在激烈争论。2024年,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托尔托萨团队在《天文与天体物理》期刊发表论文称,通过对21个早期类星体的观测发现,这些黑洞可能处于“超爱丁顿吸积”状态——即突破传统理论设定的吸积速率上限。然而,另一批学者通过哈勃望远镜数据分析认为,所谓“超亮”现象可能是引力透镜效应导致的观测假象,实际吸积过程并未突破物理极限。

争论的核心聚焦于“爱丁顿极限”理论。该理论将黑洞吸积过程比喻为“宇宙限速器”:当黑洞吞噬物质时,产生的辐射压力会与引力形成平衡,从而限制吸积速率。然而,RACS J0320-35的观测数据显示,其吸积速率达到爱丁顿极限的2.4倍,每年吞噬的物质质量相当于300至3000个太阳。这种“超速吸积”现象,犹如一辆汽车突破物理极限后仍在加速,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

为破解这一谜题,科研团队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技术攻关。传统光谱分析法因背景噪声干扰,连续11次观测均未获得有效数据。转机出现在一次深夜讨论中,团队提出采用多波段联合观测策略——通过整合光学、红外、X射线及射电数据,有效过滤了干扰信号。然而,新方案实施初期又遭遇技术瓶颈:射电接收器校准曲线持续偏移0.02个单位。经过四昼夜、七种方法的反复调试,团队最终发现温度波动是导致仪器误差的根源。当第13次观测成功获取清晰数据时,屏幕上的喷流信号让所有人激动不已——这或许正是解开类星体之谜的关键线索。

观测结果显示,类星体两极喷射的接近光速的粒子流,如同宇宙“烟囱”般将辐射能量定向排出,从而削弱了赤道方向的辐射压力。这种机制使黑洞得以突破爱丁顿极限的限制,持续吞噬周围密集气体。但新发现又带来更多疑问:低能量X射线类星体的风速反而更快,这与“温度越高风速越快”的常规认知完全相反。类星体吸积盘中的金属丰度不随宇宙年龄变化,表明其内部持续发生超新星爆发并制造重元素,但恒星形成速率已远超现有模型的解释范围。

类星体的“破坏性”特征更令科学家担忧。研究表明,其吸积盘如同“宇宙炼金炉”,恒星在此快速形成又瞬间爆发,释放的引力波和伽马暴足以影响整个星系的演化轨迹。2019年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190521,被怀疑源于类星体吸积盘内双黑洞并合,而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均处于理论预言的“质量间隙”中,本不应存在。

当前研究揭示,类星体比黑洞更令人恐惧的特性在于其“不可控性”。黑洞吞噬物质后会安静地隐藏在事件视界之后,而类星体则如同疯狂的巨兽,在暴饮暴食的同时向外喷射毁灭性能量流。更严峻的是,人类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冰山一角。例如,超爱丁顿吸积状态能维持多久?是数万年还是数亿年?现有模型虽能模拟短暂“暴食”事件,但无法解释长期超速生长的机制。类星体吸积盘内的双黑洞并合是否会产生未知辐射?这些问题均需进一步探索。

为深化研究,团队计划利用“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器追踪类星体附近的引力波信号,同时扩大观测样本规模。或许在130亿年前的宇宙黎明时期,还隐藏着更多颠覆认知的真相。正如RACS J0320-35的观测数据所展示的,人类在宇宙规律面前的渺小与无知,远超想象——有些宇宙巨兽的疯狂程度,远超任何理论预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