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一场由科技企业主导的变革正在悄然重塑行业规则。赛力斯与小米两大跨界玩家,凭借惊人的盈利能力与技术创新,正以黑马姿态改写传统车企的竞争逻辑。

最新数据显示,赛力斯以28.9%的毛利率跃居全球车企第二,小米汽车则以24.9%的数值紧随其后。这种突破性表现背后,是两家企业共同选择的战略路径——高端市场突围。问界品牌单车成交均价突破40万元大关,M9系列更以50万级定价站稳豪华市场;小米SU7 Ultra上市三天即斩获1.9万台大定订单,创下50万以上车型销售纪录。这种"高举高打"的策略,正在打破中国品牌只能依赖性价比的固有认知。
支撑高毛利率的,是两家企业构建的效率壁垒。小米将新零售模式移植至汽车领域,渠道效率达到传统车企的2-3倍;赛力斯通过M5-M9完整产品矩阵,实现二季度单车净利润2.07万元。规模效应的快速显现尤为关键,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25.8万辆,赛力斯问界系列累计销量持续攀升,推动供应链成本持续优化。
技术投入构筑的护城河同样显著。赛力斯上半年研发投入激增154.9%,研发人员占比达36%,累计专利突破6800项;小米2025年首季研发支出增长30.1%,未来五年计划投入超千亿研发资金。这种技术驱动模式,在小米SU7系列上得到验证——通过单款爆品实现成本分摊,配合内部管理效率提升,毛利率从15.4%稳步攀升至23.2%。

资本市场的认可印证着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赛力斯市值突破2200亿元,小米集团市值更是一度超过1.34万亿港元。这种价值重估背后,是投资者对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重新认知——当手机、IoT、AI技术与汽车制造深度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正在改写产业规则。
全球化布局成为新的战略焦点。赛力斯已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控股子公司获50亿元战略增资,为海外扩张储备弹药;小米依托2.1亿全球月活用户生态,构建起独特的海外渗透路径。这种"科技+制造+生态"的三维竞争模式,正在突破传统车企的地理边界。
在这场变革中,传统车企的竞争维度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当赛力斯与小米证明,汽车产业可以像消费电子那样实现快速迭代、效率革命和生态赋能,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都在被重新定义。从手机到汽车,从硬件到生态,科技企业正在用跨界思维打破产业壁垒,书写着汽车工业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