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群身着统一制服的“小叶子”志愿者成为场馆内流动的风景线。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们的装备库中新增了一件科技感十足的“秘密武器”——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外骨骼机器人。这项将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生服务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志愿者减负增效,更成为展会服务智能化升级的生动注脚。
清晨九点的装备领取点,三位志愿者正排队体验这项新科技。工程师现场演示的穿戴流程令人惊叹:将设备背负于肩,腰部与双腿的三个卡扣快速固定,整个过程不足半分钟。“这套设备自重仅2.3公斤,采用航空级碳纤维材料与自适应AI算法,能实时感知穿戴者的步态频率和肌肉负荷。”研发团队负责人宁业衍介绍,系统每秒进行千次级数据运算,可精准输出15-30牛顿的助力扭矩,相当于为每条腿额外配备“隐形弹簧”。
针对志愿者群体身高差异大的特点,研发团队在人机工程学设计上颇费心思。可调节式腿杆支持1.6米至1.9米身高范围,弹性束带采用医用级硅胶材质,既保证贴合度又避免长时间穿戴的压迫感。操作界面简化至极致:单键控制启停,10秒完成穿脱,电池模块支持热插拔更换。现场配备的移动换电站,能在90秒内完成满电替换,确保设备持续运转。正在体验的志愿者小王感慨:“就像有双无形的手托着腰,连续引导客商行走两小时也不觉得累。”
这项技术落地的背后,是研发团队对志愿者需求的深度挖掘。今年初,团队跟随共青团上海市委开展实地调研时发现,日均两万步的行走量导致志愿者腿部肌肉疲劳度增加,直接影响服务时长与质量。“我们没有追求参数极限,而是聚焦真实场景的痛点。”项目总工程师王洪武透露,经过三个月的算法优化,设备最终将肌肉疲劳度降低27%,同时将能耗控制在行业最低水平。这种“精准赋能”的理念,让科技真正成为服务者的助力而非负担。
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研发团队中,95%成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在实验室与展会现场之间架起桥梁,将原本用于航天领域的运动控制技术,转化为服务民生的温暖实践。“当看到七旬老人在科技助力下重新挺直腰杆,当听见志愿者说设备延长了他们的服务半径,这种成就感远超任何技术指标。”团队青年骨干李明说。在位于上海的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多位老年人已提前体验到这项技术的温度——70岁的胡先生穿戴设备后,步行稳定性提升40%,上下台阶的自信明显增强。
从进博会的青春助行到社区的科技助老,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研发团队正在开发医疗康复版、工业搬运版等系列化产品,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功能切换。这种“一套技术,多元应用”的研发思路,正推动着人机协同技术向更广阔的民生领域渗透。在展会现场,佩戴设备的志愿者们步履轻盈地穿梭于各个展馆,他们的青春身影与科技装备交相辉映,共同诠释着新时代服务精神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