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汽中心:固态、固液混合、液态电池分类明确,全固态电池未来可期

   时间:2025-11-13 21:03:2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四川宜宾,一场聚焦动力电池前沿技术的盛会——“全球动力电池前瞻技术与创新论坛”于近日拉开帷幕。此次论坛作为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专题会议,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与业内人士的目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在论坛上发表了重要演讲。她指出,当前固态电池领域亟待明确一系列基础内容,包括相关术语、分类以及编码等。目前,相关国家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在即将出台的标准里,电池将被划分为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和液态电池三大类别。

这三种电池的核心差异体现在电解质状态上。液态电池作为当下市场的主流产品,也就是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其电解质呈液态,即电解液,并且依靠隔膜来防止正负极发生短路。这种电池技术成熟,量产成本较低,因此成为众多电动车企业的首选。然而,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能量密度的上限较低,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一般,同时还存在漏液以及热失控等风险。

固液混合电池,此前也被称为半固态电池,其电解质采用了“液态电解液 + 固态电解质”的混合体系,或者用凝胶电解质来替代纯液态。这种电池在安全性方面比液态电池更为出色,同时成本又低于全固态电池,技术难度处于适中水平。其能量密度相较于传统液态电池能够提升30% - 50%,目前已成为众多车企布局的过渡型高端方案。

固态电池则代表着未来动力电池的核心发展方向。它的电解质全部由固态材料构成,例如硫化物、氧化物等,无需使用液态电解液和隔膜。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高,能够达到液态电池的2倍以上,而且不存在漏液风险,热稳定性极强。不过,目前固态电池在量产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固态电解质的导电性以及界面兼容性等问题亟待突破,同时其成本也相对较高。

此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对多项关键技术的发展节点做出了明确规划。其中,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30年实现小规模应用,到2035年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届时,电池的综合性能、成本以及环境适应性将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