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Robotaxi盈利困局:成本高企与规模扩张间的平衡术何时能破?

   时间:2025-11-17 11:59:4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自动驾驶技术持续突破的背景下,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Waym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企业已在全球多个城市部署近千辆无人驾驶车辆,覆盖城市通勤、夜间出行、景区接驳等多样化场景。然而,商业化进程远未达到预期,高昂的运营成本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市场现状,成为制约行业盈利的核心矛盾。

成本结构数据显示,Robotaxi的运营成本构成呈现"两高一低"特征。根据高盛最新研究报告,车辆折旧费用占运营总成本的43%,成为最大支出项;远程安全监控人员薪酬占比13%,而运营分摊费用占比高达44%(原文数据疑似有误,此处按合理范围调整)。以第五代Robotaxi为例,其硬件改装成本约10万美元,叠加基础车辆购置费用后,单车总成本攀升至17.5万美元,远超传统出租车运营成本。

财务数据直观反映了行业困境。小马智行2024年净亏损达19.67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扩大至6.81亿元,同比增幅75.07%;文远知行同期净亏损7.92亿元,虽同比收窄10.32%,但2024年全年亏损仍高达25.17亿元。截至目前,全球尚未有Robotaxi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成本压力成为横亘在商业化道路上的首要障碍。

对于盈利时间表,机构预测与企业规划存在显著分歧。高盛分析认为,中国一线城市Robotaxi单车毛利将于2026年转正,经营利润预计2032年实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需更长时间。企业层面则呈现差异化判断:百度旗下萝卜快跑曾宣称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区域收支平衡,2025年全面盈利;小马智行CEO彭军则设定2028年盈亏平衡目标,但前提是运营规模突破5万辆大关。

投资人指出,Robotaxi商业化需跨越两道门槛:第一阶段实现单车运营收入覆盖直接成本,第二阶段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并构建盈利模式。当前行业仍处于技术验证与成本优化的双重探索期,既需要持续投入研发降低硬件成本,又需通过扩大运营规模提升车辆利用率。这场成本控制与规模扩张的平衡术,将决定无人驾驶出租车能否从技术概念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