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市场预计在2025年将迎来显著增长,这一预测基于IDC、Counterpoint等权威机构的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R+AI眼镜的出货量有望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而在中国市场,IDC预测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将突破290万台,同比增幅超过121%。
meta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AR+AI眼镜将成为第三个计算时代的最终形态,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智能眼镜未来的信心。从各大厂商的出货量来看,智能眼镜业务确实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行业领头羊meta一季度的出货量已达60万台,而XREAL凭借One系列的强劲表现紧随其后。Viture以惊人的268.4%年增长率脱颖而出,TCL也取得了91.6%的显著增长。
尽管智能眼镜具有未来感且销量不断攀升,但仍面临几个核心痛点的挑战。首要问题是重量过大。尽管已有部分产品将重量减轻至72克,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色,但长时间佩戴仍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普通眼镜的重量通常在10g至35g之间,是用户能够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区间。因此,智能眼镜若能将重量进一步降低至35克左右,将显著提升佩戴体验。
续航问题同样亟待解决。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眼镜在不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续航时间从2个多小时到12个小时不等,远未达到全天候使用的标准。然而,随着电池和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智能眼镜的续航时间有望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可以设想眼镜腿共同充电的设计,或者借鉴诺基亚时代的可拆卸电池技术。
平衡性不足也是智能眼镜需要克服的难题。现有的技术方案如OLED+BB、LCOS+光波导、Micro LED+光波导等,均存在木桶效应,难以在视场角(FOV)、透光率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消费级产品的FOV普遍低于50°,远未达到沉浸体验的标准(需120°以上)。这导致智能眼镜在影音娱乐和信息提示方面存在局限性。
价格方面,智能眼镜的高昂价格也是阻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高性能的智能眼镜价格通常超过4000元,即使是信息提示类产品也需要2000元以上。虽然智能眼镜在翻译、游戏、医疗等领域有特定受众,但作为一款非刚需的改善型产品,消费者需要时间接受其高昂的价格。因此,智能眼镜若要打爆市场,价格需要降至1500元甚至1000元以下。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大厂商正在积极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光学显示模块作为智能眼镜的核心技术,承担着提升成像清晰度、亮度和减轻重量的任务。目前,国内主流厂家如XREAL、Rokid、星纪魅族和雷鸟等,在光学显示模块方面各有特色。例如,XREAL的One系列采用OLED+BB组合,在清晰度、刷新率和虚拟屏幕面积方面领先;而雷鸟的X3 Pro则使用Micro LED+衍射光波导组合,达到高亮度并适配近视调节。
在探索过程中,一拖二(Lhasa Layout)方案逐渐崭露头角。该方案将原本位于眼镜腿上的两个光机缩减为一个,即单光机输入、双目输出。这一设计不仅显著降低了成本和功耗,还使智能眼镜更加轻便、时尚。同时,它解决了双目融合复杂度的问题,提高了良率和降低了成本。
随着小米、华为、苹果等全栈性科技企业的逐步入局,智能眼镜市场将迎来更多创新和竞争。这些企业在硬件协同能力和上游技术积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推动智能眼镜从“小众尝鲜”向“大众普及”迈进。据悉,在即将举行的光博会上,华为、小米、OPPO等知名企业将参展,展示其最新的智能眼镜产品和技术成果。这将为智能眼镜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加速其普及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