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6财年启动仪式上,宜家宣布将投入1.6亿元人民币,为中国市场推出超过150款价格更低的产品。然而,这一举措似乎未能打动消费者,反而引发了关于品牌竞争力的广泛讨论。
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家居品牌的选择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失物招领、二黑木作、源氏木语为代表的本土设计品牌迅速崛起,尽管这些品牌的单件产品价格不菲,但凭借独特的设计和实木材质的耐用性,依然赢得了市场的青睐。相比之下,宜家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消费者对宜家的热情正在消退。曾经,人们热衷于在宜家门店闲逛,体验床品展区的舒适感,甚至在展厅的床上小憩;如今,这些场景已难再现。宜家的冰激凌虽以高性价比著称,但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已大不如前,降价策略也未能激起太大波澜。
宜家并非没有努力适应中国市场。为了扩大影响力,它放弃了线上渠道的独家经营权,先后入驻天猫和京东平台。自2023年起,宜家还启动了大规模降价行动,但两年过去,业绩并未明显改善。2024财年,宜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111.5亿元,较上一财年减少近10亿元,与2019年相比更是缩水近30%。
宜家将2024年业绩下滑归因于商品降价,但这一解释难以令人信服。降价本身并非目的,成功的降价应带动销量增长,最终实现业绩提升。然而,宜家的降价策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大件商品降价难以重塑竞争力的情况下,宜家或许应关注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小件商品的包邮政策。目前,宜家9.9元起的邮费成为不少消费者下单的阻碍。尽管这种“商品价值与服务价值分开计算”的方式符合北欧品牌的理念,但中国消费者已习惯电商平台提供的包邮服务。
例如,在宜家旗舰店购买一把19.99元的拖把,需支付89元运费,这无疑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国产品牌是否包邮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价格差异反而变得次要。宜家是否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消费心理,仍是一个疑问。
坚持明码标价的邮费政策,或许是宜家在中国市场的一种“骄傲”,但这种做法也让其降价策略显得有些表面化。就像大厂PPT中的华丽数据,看似声势浩大,却未能触及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