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擘画新蓝图。文件明确提出,到2027年将初步建成能源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并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平台和复合型人才。
根据规划,2027年前将实现五大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领域的深度落地,挖掘至少十个可复制的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同时完善百项技术标准。到2030年,我国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有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形成跨行业赋能能力,在电力调控、资源勘探、新能源预测等方向取得关键突破,并建成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针对新能源消纳难题,文件提出构建“气象预测+功率预测+智慧交易+智能运维”一体化生产模式。通过高精度功率预测、场站智慧运营等技术,解决风电光伏的间歇性问题,支撑广域新能源资源协同优化。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此前指出,将通过建设系统友好型电站、提升电网承载力、扩大虚拟电厂规模等措施,增强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
在电网智能化方面,政策强调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源网荷储全要素运行水平。通过电力供需预测、智能诊断分析等技术,实现电网规划设计的自动化生成;同时推进多尺度仿真分析,探索智能辅助决策和调度控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低碳运行。对于能源新业态,文件要求推动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车网互动等场景的群控优化,提升负荷侧动态响应能力。
技术支撑层面,政策聚焦数据安全与算力优化。一方面推动数据智能标注、隐私计算等技术研发,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另一方面开展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存算网一体化等攻关,提升智能计算服务能力。为保障实施,文件提出建设跨领域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并依托国家科技专项推动技术转化。
资金保障方面,政策强调发挥中央财政引导作用,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技术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项目实施,推动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应用,并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目前,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已启动遴选,重点支持跨行业融合场景和企业标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