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茶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间的较量正从门店扩张转向供应链上游的深度布局。头部企业通过自建生产基地、强化原料管控、深化乳企合作等方式,构建起覆盖茶园、果园、加工厂到门店的全链条品控体系,以应对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与成本双重挑战。
在茶叶核心产区,多家品牌已启动规模化布局。某头部企业于2023年在湖南长沙望城经开区投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2亿元,涵盖全自动茶萃生产线与咖啡深加工研发中心,预计投产后可满足5000余家门店的原料需求。另一品牌则在成都落地智能生产加工基地,总投资达50亿元,同步建设亚洲总部,形成覆盖西南市场的供应链网络。这种"重资产"投入不仅缩短了原料运输半径,更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产品品质稳定性。
鲜果供应链的管控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针对果茶品类对新鲜度的严苛要求,某品牌制定《现制茶饮新鲜食材要求》等企业标准,推行"鲜活5A"认证体系。其水果采购流程涵盖110天挂果时长监控、三重检测(采摘前取样、到仓检测、到店复检)及溯源系统,配合定制水浴设备处理表皮、泡沫纸缓冲包装、48小时高频配送等措施,构建起从果园到门店的冷链闭环。这种深度介入种植端的方式,使品牌能有效应对门店扩张带来的供应压力。
乳制品原料的升级战同样激烈。多家乳企成立现制饮品专项事业部,推出稀奶油、厚乳等定制化产品。某品牌与乳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定制全脂牛奶采用微米均质技术,经多场景测试后应用于招牌奶沫,显著提升产品细腻度与稳定性。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奶源安全,更通过乳企的品牌背书增强了消费者信任度。数据显示,2024年超60%的茶饮品牌将乳原料升级纳入年度战略,推动行业向健康化方向演进。
包装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正在改写行业利润分配格局。某拥有46000家门店的茶饮巨头,通过全链条掌控一次性塑料杯、吸管等包材生产,实现日均2400万件的稳定供应。其吸管业务2021年贡献3.06亿元收入,净利润达6120万元,成本优势显著。这种规模化运营模式促使企业重构成本结构,将资源向产品研发与品牌建设倾斜,形成"供应链效率-产品创新-市场扩张"的良性循环。
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刺痛行业神经。2024年315期间,某品牌被曝篡改食材有效期;同年12月,北京消协通报4家门店存在食安隐患;另有品牌被消费者曝光奶茶中喝出塑料袋。这些事件暴露出加盟体系下的管理漏洞,凸显了上游布局的紧迫性。通过掌控茶园、果园、加工厂等关键环节,品牌得以制定从种植到储运的全流程标准,从源头杜绝质量风险。
尽管果蔬生产园布局因品类繁杂、易腐性强、管理难度大等因素鲜有品牌涉足,但行业整体向上游延伸的趋势已不可逆。数据显示,2024年茶饮市场CR5集中度超50%,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壁垒构建护城河,中小品牌则面临原料成本攀升与供应不稳定的双重压力。这种竞争格局倒逼全行业向高效、标准化方向转型,第三方专业原料供应商迎来发展机遇,而缺乏全链路品控能力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