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王坚外滩大会演讲:AI时代开源内涵生变,资源开放成关键,送AI入太空助人类深空探索

   时间:2025-09-12 00:01:12 来源:智东西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以"AI时代的开放革命"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入剖析了开源理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范式转变。他指出,当前AI开源已突破传统代码共享的边界,正加速向"数据资源+算力资源"的开放形态演进,这一变革将重新定义全球AI竞争格局。

演讲中,王坚特别提到今年1月美国实施的AI出口管制新规。该政策首次将模型权重纳入管控范围,却明确豁免开源模型,这一"制度漏洞"折射出全球AI治理的深层博弈。他透露,就在管制发布五天后,图灵奖得主Jeff Hinton访华期间仍坚持闭源立场,而短短半个多月后,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却公开承认"在开源问题上站错了历史队",这种戏剧性反转印证了开放资源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

作为太空AI的先行者,王坚展示了之江实验室的突破性成果:由12颗卫星组成的"三体计算星座"已搭载80亿参数大模型升空,首次实现卫星间自主协同计算。这项被《南华早报》称为"改变太空游戏规则"的创新,解决了深空探测中的数据传输瓶颈。"当地球与火星间距达到2.2亿公里时,地面计算将完全失效",王坚强调,"只有将AI算力注入太空,人类才能真正开启星际航行时代"。

追溯AI发展脉络,王坚梳理了关键技术节点:从图灵1948年提出"神经元涌现智能"的假说,到1986年Hinton与心理学家合作确立权重机制;从2012年GPU算力推动深度学习突破,到2017年Transformer架构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的质变。"每个里程碑都伴随着开放精神的推动",他特别指出,1998年网景浏览器开源引发的互联网革命,与当前AI资源开放形成历史呼应。

针对业界对"开源削弱计算价值"的质疑,王坚明确反驳:"资源开放不是取消计算投入,而是避免重复建设"。他以2012年Hinton团队仅用两块GPU实现人脸识别突破为例,说明当数据、模型、算力形成规模效应时,开放资源反而能催生更大创新。"未来十年,谁能高效整合全球计算资源,谁就掌握AI主导权",这位阿里云创始人如此预言。

在谈及太空计算愿景时,王坚透露实验室正规划将卫星计算节点向全球开放,"就像云计算改变地面计算生态一样,太空计算需要建立新的协作范式"。他特别引用牛顿"三体问题"的物理概念,强调在复杂系统中实现协同计算的挑战,"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孕育着改变游戏规则的可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