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贾国龙与罗永浩“交锋”后:行业人集体发声,理性探讨预制菜之争

   时间:2025-09-13 18:04:49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围绕“预制菜”的舆论风暴,正将餐饮行业推向风口浪尖。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不仅让热搜榜持续沸腾,更引发了公众对餐饮工业化与食品安全的深度讨论。截至目前,相关话题已衍生出近20个热搜词条,舆论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消费者态度泾渭分明。部分网友将矛头直指西贝,质疑其菜品定价合理性,甚至对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提出怀疑;另一部分群体则展现出理性姿态,试图从行业特性角度理解预制工艺的必要性。这种分歧在餐饮业内却呈现出罕见的统一——数十家品牌创始人集体发声,巴奴毛肚火锅杜中兵、吉祥馄饨张彪、朱光玉火锅李扬等业内人士纷纷表态支持西贝,胖东来于东来更直言感谢西贝等品牌提供的食品安全保障。

事件核心争议源于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偏差。根据2024年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特指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生产的净菜、半成品及成品菜肴,因遵循餐饮食品安全标准且直接配送至自有门店,被明确排除在预制菜范畴之外。

这份国家级文件同时划定了预制菜的边界:仅经简单加工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速冻面米制品、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亦不在预制菜之列。这种明确界定,旨在消除公众对餐饮工业化的误解,但现实中的认知鸿沟依然存在。

中央厨房作为餐饮连锁化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运作模式与预制菜存在本质区别。通过标准化预处理流程,中央厨房能够实现食材清洗、切配、腌制等基础工序的集中生产,再以冷藏或冷冻形式配送至门店完成最终烹饪。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全国门店菜品口味的一致性,更通过源头管控、环境标准化等手段提升了食品安全系数。

某连锁品牌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中央厨房可使门店后厨面积缩减30%,出餐效率提升40%,食材损耗率降低15%。这些数据背后,是餐饮企业为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做出的技术革新。正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专家所言:“中央厨房是连接农田与餐桌的安全纽带,其生产标准远高于多数单店后厨。”

公众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实质是对食品安全的集体焦虑投射。当“料理包”“添加剂”等负面标签与预制菜形成强关联,消费者便将现代餐饮工业化进程简单等同于食品安全风险。这种认知偏差导致部分餐厅因使用中央厨房配送食材而遭遇无端质疑,甚至影响正常经营。

行业正在积极构建沟通桥梁。据悉,由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着手推动餐饮场景中的预制菜标识规范。这些举措旨在建立透明化的信息披露机制,帮助消费者区分工业化预处理与成品预制菜的本质差异。

在争议持续发酵过程中,理性声音逐渐浮现。某食品检测机构从业者指出:“预制菜的安全风险被过度放大,现代包装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无防腐剂保鲜。”更有消费者建议:“与其抵制工业化,不如推动建立更严格的监管体系。”这场风波或许将成为重构餐饮消费认知的转折点——当行业集体发声遇上公众监督,食品安全与效率提升的平衡之道正在被重新书写。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