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配送的奶茶”“6.9元两荤一素套餐”“9.9元整只烤鸡”……当低价外卖席卷市场,消费者享受着便利与实惠,餐饮店却陷入另一重困境——后厨热火朝天,骑手络绎不绝,堂食区却冷冷清清。这场由外卖补贴战引发的行业震荡,正将堂食生意推向边缘。
在嘉兴经营麻辣烫的可乐(化名)最近愁眉不展。她的门店堂食营业额跌至每日不足200元,9位顾客的客流量让她直呼“压力山大”。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合肥一家网红粉馆7月客流量骤减,负责人阿君(化名)坦言“生意是上半年最差的一个月”;北京某西餐厅兼职员工周欣透露,餐厅午市常坐不满,晚市仅3-4桌顾客;深圳宝安一家曾生意火爆的湘菜馆,客流下滑近半,周末营业额从3万元跌至不足1万元。
外卖补贴改变的不仅是消费习惯,更重塑了价格认知。经营米线店的王宁算了一笔账:堂食碎肉米粉13元/份,外卖同款仅需5元,午市收入从2000元缩水至六七百元。徐婷的米粉店也面临类似困境,老顾客转向线上点单,线下自取,“低价吃多了,顾客会觉得你的餐品就值这个价”。多位消费者表示,外卖便宜且无需排队,工作餐选择已从堂食转向外卖。
堂食,为何仍是餐饮业的命脉?从成本结构看,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占餐饮店支出的大头,且与客流量无关。以一家月固定成本10.5万元的餐厅为例:若月客流量1000人次,每位顾客分摊成本105元;若月客流量增至3000人次,分摊成本降至35元。假设每位顾客消费200元,变动成本50元,1000人次时单客利润45元,3000人次时则升至115元。更关键的是,堂食顾客点高毛利产品(如小吃、甜品、酒水)的概率更高,能进一步提升收入。
外卖与堂食的本质差异,在于流量与品牌的博弈。外卖是“公域流量”的争夺,消费者根据距离、价格、评分快速决策,补贴停止后忠诚度极低;堂食则是“私域场景”的构建,灯光、音乐、服务员的微笑、菜品上桌时的热气与香气,都在传递品牌价值。例如,红烧肉堂食时油润酥糯,配送30分钟后可能因温度降低而油腻,风味大打折扣。外卖拼的是流量与价格,堂食拼的才是品牌与口碑。
如何守住堂食?答案藏在产品、体验与定价中。首先,聚焦“现做现吃”的核心菜品,如现炒小炒、现切涮肉、冒烟上桌的砂锅等,给顾客必须到店的理由。“山居椿芽”的杭椒牛肉面坚持“三不原则”:牛肉不隔夜、浇头不预制、面条不提前烫,服务员端上桌时浇油仍在“冒烟”,这种坚持成为顾客复购的主因。其次,强化“可视化新鲜”,如潮汕牛肉火锅店现场鲜切黄牛、费大厨透明厨房切黑土猪肉、海底捞鲩鱼主题店现点现捞,让顾客为“看得见的品质”买单。
招牌菜是品牌护城河的核心。未来食创始人余奕宏指出,99%的顾客进店是为了一道“非你不可”的招牌菜。这道菜不仅是菜单选项,更是顾客选择餐厅的理由。例如,费大厨的辣椒炒肉以68元定价年售500万份,2023年该单品收入突破10亿元。其秘诀在于“专业大厨现场爆炒”“明档现切”等可视化细节,将家常菜升华为有技艺、有品质的体验,让价格成为品质承诺的体现。
场景与体验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公司创始人小马宋认为,线下门店需创造让顾客“慢下来”的机会。例如,家庭客群门店在门口设置木马或摇摇车,吸引孩子停留,家长随之进店消费。露营风、山野风等场景的走红,印证了消费者对愉悦体验的追求——产品同质化下,一家坐得舒服或能带来新奇体验的餐厅,吸引力显然更高。
当补贴退潮,餐饮人需重新算清一笔账:堂食是覆盖固定成本、实现稳定盈利的核心场景。外卖能带来增量,但难以支撑整体利润。真正的出路在于发挥堂食优势,通过招牌产品、现场体验和价值定价,重建顾客到店的理由。守住堂食,不是抗拒变化,而是抓住餐饮经营的基本盘,用可感知的品质换来可持续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