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创新设计含氟聚醚电解质,助力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实现突破

   时间:2025-09-27 16:19:2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电动汽车、电动飞行器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动力系统的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提出了严苛要求。如何开发出兼具这两大特性的电池,成为当前储能技术突破的关键方向。近期,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通过创新设计“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方案。

该团队采用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使电解质在固态界面形成紧密的物理接触,同时优化了离子传导效率。研究核心在于在聚醚分子链中引入强吸电子含氟基团,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电解质的耐高压能力,使其能够适配4.7V高电压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更关键的是,基于锂键化学原理构建的“–F∙∙∙Li⁺∙∙∙O–”配位结构,诱导形成了富含氟化物的稳定界面层,从根本上增强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电解质组装的富锂锰基聚合物电池展现出卓越性能:首圈充放电效率达91.8%,正极材料比容量高达290.3mAh/g。在0.5C倍率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达72.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8.96Ah规格的聚合物软包全电池在仅1MPa外压条件下,能量密度突破604Wh/kg,远超当前商业化磷酸铁锂电池(150-190Wh/kg)和镍钴锰酸锂电池(240-320Wh/kg)的水平。

安全性能测试中,该电池在满充状态下顺利通过针刺实验和120℃高温静置6小时的热箱测试,全程未发生燃烧或爆炸。研究团队指出,这种突破得益于电解质分子结构与界面工程的协同创新——含氟基团拓宽了电压窗口,独特的锂键配位结构则构建了高离子电导率的溶剂化环境,最终实现了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双重提升。

这项发表于《自然》期刊的研究成果,标志着高安全性固态锂电池技术迈出关键一步。研究通过精确调控聚合物电解质的溶剂化结构,成功解决了高电压正极与金属锂负极的兼容难题,为开发实用化下一代储能设备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资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