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考:“蛟龙”携手无人潜器 解锁极区深海作业新模式

   时间:2025-10-04 15:07:5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不仅实现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的首次下潜,更创造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与无人潜水器协同作业的历史。

此次科考中,“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完成了两次突破性下潜。8月14日,双潜器首次联合下潜,重点测试水下精准定位与通信功能,验证了协同作业模式的可行性。次日,第二潜次成功实现联合作业:无人潜水器拍摄了“蛟龙”号在海底采集生物样本和沉积物的全过程;“蛟龙”号则向无人潜水器转交了岩石和作业标记物;双方还互拍了深海作业影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蛟龙”号主驾驶傅文韬表示,传统载人潜水器多为单点作业,此次通过与无人潜水器协同,解决了通信、定位等关键技术难题,拓展了作业能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德威指出,这种“人机融合”模式能弥补载人潜水器大规模取样能力的不足,将人类创造力与机器精准性结合,是深海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生物调查领域,科考队创新采用“AI识别+环境DNA检测”技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团队基于上万张深海生物图像训练AI模型,结合环境DNA检测确保识别准确性。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及个体体型在几十至百公里范围内差异显著。例如,北太平洋皇帝海山链发现64个底栖生物类群,与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生物相似性达85%,暗示太平洋海山生态系统可能存在连通性。

本次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联合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考。航次最北抵达北纬77.5°,填补了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的空白。载人潜水器在极端复杂地形中开展抵近观测,采集了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本,并获取海鞘、海葵、蛇尾等12大类183件生物标本。国家深海基地助理研究员李梦娜称,这些样本的完整度远超传统拖网采样,为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数据。

科考队首次按不同水深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系统,获取了冰边缘区多要素、多层次的长期观测数据。研究还深化了对北极“海雪”现象的理解——这种由海洋悬浮颗粒碰撞形成的絮状物,其形成机制与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密切相关,为北极生态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